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08/0309:52:08 來源: 四川日報

科技助力品牌賦能 趕出“納溪特早茶”

2023-08-03 09:52:08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一般春節前便可開始採摘,比普通早春茶品種提前10—15天。”7月25日,在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茶商向記者道出當地春茶能搶佔市場的“密碼”。正值夏茶成熟時節,綿延的茶山上,茶農手拿採摘機,不斷地將新冒茶葉裝入背簍。
  以梅嶺村為春茶核心區的納溪區,是全省最早的春茶産區,有茶葉基地31.5萬畝。每年,在這裡萌發的第一批早茶,憑藉品質優、上市早,快速搶佔國內外市場。目前,區域公共品牌“納溪特早茶”價值已達45.22億元,每年帶動茶農人均增收3000元。
  行走在納溪區綿延茶山上,記者探尋這裡趕早茶的故事。

  趕早 到多地精心選種,進一步拉開時間差
  納溪春茶為何能這麼早?梅嶺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朱春在茶山高處,用手指向東南方。
  “前面就是永寧河。山地、河谷,成就獨特的河谷季風氣候,讓梅嶺村具有冬季氣溫高、春季回暖早的特點。”朱春説。一般而言,當晝夜平均溫度穩定在10攝氏度以上時,茶樹才會發芽。而梅嶺村氣溫在春節前就能達到10攝氏度左右,因此春茶發芽比川西茶區早7—10天、比江浙地區早1個月以上。
  不過,僅“靠天吃飯”可不夠。“以前,大家都種的是老川茶品種,生長情況不一致,茶葉顏色、口感、品質各異,産量低,沒有形成差異化優勢。”納溪區農業農村局特産股副股長許楊坦言。
  更早,春茶價會更高。為了將“早”的優勢擴大,當地開始“選種之旅”——專程前往重慶、浙江、福建、雲南等地選苗子、調苗子。
  “2000年左右,我們專程到浙江調苗子,最終選中‘平陽特早’‘福雲6號’‘烏牛早’等春茶品種,帶回來進行小規模試種。”許楊介紹,2001年,納溪區種植戶劉正恒等人又從浙江引進30多萬株“烏牛早”等品種,建立良種母本園100余畝,為優良品種的繁育推廣打下基礎。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種,工作人員發現,“平陽特早”“福雲6號”等品種在當地長勢不好、産量較低,將其逐漸淘汰,最終只有“烏牛早”得以大規模推廣。
  2013年,聽説“峨眉問春”發芽特早、葉色綠、生長時間長,納溪區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又專門前往峨眉山調苗子……最終,“烏牛早”“福選9號”“峨眉問春”等特早茶品種成為主力,為納溪春茶進一步拉開時間差。
  選好良種,從試驗場到大規模培育的過程也不易。“當時不少農戶有顧慮,怕新品種不好種、賣不脫。”許楊回憶,當地通過發展茶葉大戶帶動散戶,同時大力引進企業,拓寬茶葉銷售渠道,讓大家種茶更有底氣。
  目前,全區茶葉基地良種化率已達95%,2022年茶葉鮮葉畝産值達到6000—8000元。

  趕好 探索“數字+茶園”模式,統一綠茶産品標準
  推動茶産業提檔升級,納溪區選擇讓科技助力。
  走進梅嶺村二月亭茶園,只見在一行行翠綠的茶樹旁,等距豎着許多細管,這是茶園的智能霧灌系統。“我們搭建了梅嶺茶産業現代農業園區綜合信息化服務&&,實現對智慧霧灌、肥水藥一體化、可視化遠程視頻監控等系統的數字化操控。”朱春説。
  近年來,為提高茶葉品質,納溪區探索“數字+茶園”新發展模式,通過數字技術對茶葉企業進行基地升級、加工技改,推廣應用茶葉加工先進機械和綠色防控設施裝備,實現可視化監管、一體化操作。
  品牌賦能也是關鍵。此前,“納溪特早茶”産品存在名稱、風格不統一、辨識度不高等問題。2018年,納溪區農業農村局和納溪區茶葉協會啟動“納溪特早茶”産品標準研製工作,聘請相關專家組建“納溪特早茶”標準研究專家團隊,開展“納溪特早茶”産品標準及工藝技術規範制定相關工作。
  “經過反復調研、試驗、評估,我們制定‘納溪特早茶’團體標準,確定‘玉筍’‘玉芽’‘玉針’三款‘納溪特早茶’中高端綠茶産品標準,實現産品質量規範化‘一條龍’。”許楊介紹,2022年,納溪區茶産業綜合産值達77.5億元,其中春茶産值佔全年茶葉總産值的70%以上。
  “納溪特早茶”只是川茶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前,四川以國家茶産業集群為核心區,建設川西南名優綠茶産業帶、川東北優質富硒茶産業帶和茉莉花茶集中發展區、川紅工夫紅茶集中發展區“兩帶兩區”,示範引領全省茶産業發展,小産業做成大園區。2022年,川茶産業綜合産值達1080億元,茶農人均茶産業收入超過5000元。這標誌着全省茶産業面積、規模、效益位居全國一流水平。(記者 范芮菱)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