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2 04/29 09:44:33來源: 四川日報

“騰地”下山,守好大熊貓“老家”

2022-04-29 09:44:33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蹲點點位

  雅安市寶興縣蜂桶寨鄉鄧池溝村

  蹲點時間

  4月26日 星期二 晴

  4月26日一早,記者一行驅車前往寶興縣蜂桶寨鄉鄧池溝村,一路藍天碧雲、高山巍峨。越靠近目的地,大熊貓的“氣息”越濃,路邊不時出現大熊貓造型的石墩和指示牌。快到村口時,遠遠看見一座拱門上寫著——世界大熊貓文化發祥地。

  鄧池溝是世界第一只大熊貓科學發現地。2017年1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鄧池溝較大面積被劃入試點范圍。按照“人退貓進”的發展思路,部分村民從山上搬到山下,為大熊貓守好“老家”。

  村民下山住進新村

  給大熊貓“騰地”的村民搬去了哪裏?經過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界碑,一座寧靜愜意的“熊貓新村”呈現眼前。

  沿著曲曲折折的步道和石階,黃白相間的鄉村農屋鋪著青色瓦片,一池池碧水倒映著青山和藍天。

  58歲的韓桂玉是最早一批搬下山的村民,住進了“熊貓新村”的33號小屋。

  “搬下山生活,日子越過越舒心。”説話間,韓桂玉笑瞇了眼。過去住在山上,離最近的公路有相當長一段距離,生活生産多有不便。聽説可以搬下山住進新小區,韓桂玉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看,“環境可好了,我特別喜歡。”

  將小屋內裝修一番,韓桂玉一家人開起民宿。興奮之余,也有些擔心,“花了20多萬元,其中有部分是貸款,不知有沒有生意。”

  很快,韓桂玉發現擔心是多余的,開門營業以來,民宿就不缺客人。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熊貓新村”進一步規劃升級,更多村民搬了進來,民宿形成規模,遊客越來越多。韓桂玉還清貸款,腰包逐漸鼓起來。

  隔壁32號的“君情食舍”生意也好。當天,等到13時過,老板李雲均才放下鍋鏟,有空接受採訪。

  對于李雲均來説,下山算是圓了他的餐館“老板夢”。學廚的李雲均,過去一直在雅安做廚師。2009年,想要離家更近,他回到當地務工,往返蜂桶寨鄉和靈關鎮運輸漢白玉。隨著工礦企業等大批退出,運輸需求逐漸減少。恰逢“熊貓新村”出現,一直想開飯店當老板的李雲均,帶著家人從山上搬下來,經營起農家樂。因為手藝好,回頭客一撥接一撥,年均收入達16萬元。

  如今,像韓桂玉、李雲均這樣的搬遷村民,在“熊貓新村”裏有160多人。去年,新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6500元。

  青山綠水愈發亮眼

  村民搬下山,人為大自然騰出空間,青山綠水愈發亮眼。

  “樹多、鳥多,空氣好,水也清澈。”17時過,巡山回來的謝銀全向記者説起山上老家環境的變化。謝銀全是當地的生態管護員,每天8時30分到17時,是他的巡山時間。

  “工作內容那就多了。”謝銀全説,除了森林防火、巡查有無人為破壞活動,還要尋找動物糞便、毛髮、足跡等,追蹤野生動物活動軌跡。

  這兩年,依托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當地設置了生態管護、社會服務崗位,安置原住居民從事生態監測、環境教育服務等工作,過去的“生産者”變為“保護者”。

  山更綠、水更清,和野生動物的“偶遇”也有越來越頻繁。“可惜我運氣不好,還沒遇到過大熊貓。”謝銀全有點遺憾地説,其他管護員遇到過,還有村民見到過下山的大熊貓。

  更多大熊貓的蹤跡出現在野外安裝的紅外相機裏:2019年、2020年先後拍攝到同一對大熊貓母子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蜂桶寨片區活動的影像。

  通過長期巡護、監測和宣傳,大熊貓棲息環境明顯改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全縣野生大熊貓數量已增至181只,種群密度居全國第一。

  “大熊貓越來越多,以後巡山我肯定遇得到。”在這片山裏摸爬滾打長大,巡山4年,看著這裏一草一木的改變,看著家鄉環境一天好過一天,謝銀全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記者 周海波 薛維睿)

【責任編輯:徐夢帆】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0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