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2 01/19 10:40:14來源: 四川日報

四川省政協委員從不同領域踴躍提出建議——助力高品質發展 聚焦熱點獻良策

2022-01-19 10:40:14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加快四川省農村閒置公有資産盤活利用”“科學發展水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加快建設電力輸送大通道,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1月18日,四川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省政協委員進行大會發言。

  12個口頭髮言、57個書面建言,委員們的意見建議涉及農業安全、職業教育、家庭教育、生態保護、民營企業“走出去”、共同富裕、科技創新等諸多方面,直擊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

  在眾多話題中,低碳發展、“雙圈”融合、鄉村振興最吸引委員關注。

  主題詞 綠色低碳發展

  2021年12月28日,全球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四川宜賓簽署協議,擬加碼投資建設動力電池宜賓制造基地。一個新的萬億級綠色低碳優勢産業集群在四川呼之欲出。

  在謝傑委員看來,當前,打造萬億動力電池産業集群,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産業戰略地位不夠突出,動力電池産業集群並未納入四川省“5+1”現代工業體係,能耗、環境容量、土地等産業要素保障跟不上項目推進節奏等。

  “培育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綠色低碳新動能,需要加快打造萬億動力電池産業集群步伐。”謝傑建議,加快制定全省動力電池産業發展規劃,立足各地資源稟賦、産業發展基礎,圍繞行業領軍企業完善跨區域産業生態圈,統籌推進動力電池全産業鏈集群發展。

  説到綠色低碳發展的産業要素,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四川省綠色金融市場還存在監管規則不夠明確、市場主體參與綠色金融積極性不高、綠色金融工具規模和佔比偏小等問題。”林罡委員建議,四川要研究出臺綠色金融有關條例和規范性文件,在清晰統一的界定標準下,打造多層次市場體係,優化綠色金融供給,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流向綠色經濟發展,讓金融與綠色經濟發展形成可持續的良性迴圈。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是全國非試點地區第一家碳交易機構。褚良銀委員認為,加快發展綠色金融,應充分發揮碳交易市場中金融的作用。“建議支援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及各商業銀行通過‘綠蓉融’平臺連結銀行及國內外碳排放權交易所,不斷豐富碳金融産品,加快構建本土綠色金融平臺。”褚良銀説。

  主題詞“雙圈”融合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已出臺,建設如何快馬加鞭?省政協委員們從不同領域踴躍提出建議。

  來自文化藝術界別的沈光明委員關注文旅融合。他建議,從點狀開發轉向區域聯動,大力培育“巴蜀文脈”人文旅遊、“巴蜀脊梁”紅色旅遊、“巴山蜀水”生態康養旅遊等産業集群,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聯合川渝兩地在客源互送、線路共建、資訊共用、生態共保、節慶展會共營、行政審批互聯互認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沈光明説。

  來自教育界別的丁任重委員關注高校融合。“成渝地區203所高校聚集科研人員8.6萬余人,兩地高校有能力、有條件,也有責任投身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丁任重建議,發揮川渝高校合作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發揮川渝高校集聚學科優勢,優化、穩定、提升産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産業體係。

  如何推動川渝毗鄰地區由過去的“交界地帶”變為融合發展的“示范前沿”?陳莉萍委員建言:“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正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需要科學高效的跨區域協調機制作保障,需要加強兩地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上的銜接,需要深入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合作共建功能平臺,使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成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支點、發展新引擎。”

  主題詞 鄉村振興

  蒲江縣鐵牛村引進常住新村民50人、“候鳥”新村民300多人,成立村企聯合體,全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但大部分“新村民”無法取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青白江區福洪鎮統籌土地整理與産業發展,節余建設用地指標3150畝保障産業發展用地,新增農業用地1424畝,但土地入市路徑通而不暢;

  ……

  成都市鄉村振興的幾個樣本,凸顯出鄉村全面振興在人、地、資方面受到的制約。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進一步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蔡曉軍委員呼吁,深化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暢通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渠道;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土地資源;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撬動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提高鄉村資源抵押融資能力。

  呂芙蓉委員更加關注四川省在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中的鎮村便民服務配套問題。

  “實踐中,鎮村便民服務還存在建設標準不夠統一、服務事項不夠規范、服務方式不夠精準有效等問題。”呂芙蓉建議,在農村基層持續推進便民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設置幫辦代辦、跨省通辦、辦不成事受理等特色窗口,為群眾提供精準服務,“要積極創新拓展‘政務服務+’模式,與産業園區、文化旅遊、金融服務、郵政物流等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為群眾生産生活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陳婷)

【責任編輯:李婷玉】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7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