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2 01/13 17:14:09來源: 四川日報

融入新格局 乘勢而上推進四川高品質發展——寫在2022年四川省兩會開幕之際

2022-01-13 17:14:09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這是屬于2021年的四川高品質發展答卷——

  ·這一年,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一年,“神鳥”展翅、“鶴”舞金沙,48.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捷報迭傳:全年全省糧食總産量達716.4億斤,經濟總量有望再上臺階。

  ·這一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一個個烙刻時代印記的關鍵詞,不斷標注著四川高品質發展的新高度。

  這是奮進中的四川。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十四五”開局之年,四川經濟邁出新氣象,見到新成效。

  看數據:經濟大盤“穩”

  2021年12月29日,省統計局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1—11月,四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延續快速增長勢頭,年內首次趕超全國平均水準。

  “趕超”,這是2021年四川的發展姿態。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高品質發展內涵,以穩中求進為工作總基調,堅持“穩農業、強工業、促消費、擴內需、抓項目、重創新、暢迴圈、提品質”的工作思路,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春節後一上班,省領導相繼率隊赴重點項目調研,足跡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到重點項目重點産業。全年之中,這樣的調研腳步不停。與此同時,各項政策密集出臺,夯實經濟恢復發展的基礎。

  緊隨而來的,是數據曲線一路攀升:從一季度GDP增速低于全國2.5個百分點,到“半年報”時低于全國0.6個百分點,再到前三季度低0.5個百分點……四川與全國的差距不斷縮小。“追趕力度大、速度快”是外界的一致評價。

  行至2021年歲末,各項宏觀經濟指標顯示,四川經濟運作保持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經濟總量有望再上新臺階。尤其是可以更好地反映經濟發展延續性和可比較性的“兩年平均增速”,有望跑贏全國水準。

  幾項數據特別引人關注:

  2.02倍——去年底,省經信廳公布了“畝均論英雄”産業園區規上工業企業效益評價(2021年)A類企業名單,2597家A類企業畝均營業收入是全省均值的2.02倍;同一天,2021年四川制造業企業百強榜單出爐,營收超百億的企業達22家,比去年增加3家。

  8538.6億元——前11月,四川外貿進出口總值創新高,“品質、規模、效益均得到明顯提升,呈現出以機電産品佔主要地位、民營企業活躍、部分市州快速增長、進出口比例進一步平衡等鮮明特點。”成都海關相關負責人分析。

  79.7%——這是截至11月末,四川金融機構的存貸比,創2008年以來的歷史新高。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存貸比的持續攀升,表明金融機構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金融生態和企業項目持續看好,認可度較高,信貸資源更多地向本地傾斜。

  看發展:區域格局“變”

  這兩天,省內一些市州正在舉行的“兩會”陸續傳來好消息——2020年GDP總量首度突破3000億元的綿陽,2021年發展勢頭不減,百億産業項目接踵而至,新型顯示、汽車等産業鏈條不斷延伸;三江交匯處的宜賓,在連續兩年GDP增速全省第一之後,去年經濟總量有望躍上新臺階……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近年來,四川深入實施“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持之以恒推動各區域共同繁榮發展。

  成果正在顯現,回顧去年前三季度:看總量,“主幹”成都表現繼續亮眼,綿陽、宜賓攜手邁過2000億元“門檻”;看增速,9個市前三季度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速度,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的7名“種子選手”表現不俗;看動能,多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成為固定投資的主要增長點。

  將視野放大,經濟地理重塑,還得益于四川搶抓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乘勢而為、蓄勢而上。

  過去一年,以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戰略引領,四川推動完善基礎設施新布局、塑造區域協同新格局、構建現代産業新體係、培育創新驅動新優勢、形成全面開放新態勢,不斷提升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位勢。

  項目共建、産業共興、民生共用、生態共治……一年間,川渝“大合唱”不斷上演:據不完全統計,兩地各部門、各市州區縣、各領域共已簽署合作協議500多個,合作數量之多、層級之寬、密度之高、范圍之廣,前所未有。

  5月7日,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40個重大項目,涉及總投資超千億元。

  12月14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啟動,在全國率先以經濟圈為載體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2021年新年第一天,一輛飛馳的列車駛入全球視野——由重慶和成都共同創立的國內首個兩地合作開行的中歐班列品牌中歐班列(成渝)號開出,駛向歐洲大陸。一年間,中歐班列(成渝)開行量超4800列,已成為全國開行量最多、開行最均衡、運輸貨值最高、貨源結構最優、區域合作最廣泛、運輸最穩定的中歐班列。

  格局之新,帶來發展之新。2022年1月12日,一份來自四川省統計局和重慶市統計局的聯合研究顯示,成渝“雙核”經濟輻射能力總指數達96.61,在參與評價的西部相關都市圈中排名第一。

  看底色:創新與綠色“新”

  2021年1月13日,設計時速超600千米、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在川啟用,將為軌道交通帶來前瞻性、顛覆性變革。

  行至歲末,12月30日,東方電機自主研制的13兆瓦海上永磁直驅風電電機完成各項測試試驗,順利通過第三方型式試驗認證,標誌著亞洲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永磁直驅風電電機成功研制。

  一頭一尾,創新的動力,持續注入四川高品質發展肌體。作為科教大省、軍工大省,這一年,四川首次以省委全會的形式安排部署創新發展工作,並在同一時間段出臺“科創十條”,“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正在成為全省共識。

  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建設“天府實驗室”,啟動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試點,建立職務科技成果退出國有無形資産管理機制……一年來,四川創新發展舞臺上成果不斷涌現: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堆“玲龍一號”開工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接受專家組驗收、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項目正式開工。

  一頭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頭抓産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創新熱潮涌動,經濟活力迸發。去年1—9月,我省規模以上工業領域高新技術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2833.3億元,同比增長21.1%,比規上工業高出3.8個百分點。

  發展背後,還有不斷夯實的綠色發展新“底色”。至去年底,四川1.6萬名退捕漁民實現上岸,完成211家化工企業搬、改、關和重組;全省森林覆蓋率達40%,比2016年高3個百分點;在去年10月份的全國空氣品質排名前20名城市中,四川8地上榜。

  2021年底,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提出: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牢牢把握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的著力方向,加快推動能源結構、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綠色低碳優勢産業新“賽道”上,四川全面開啟“加速跑”。(記者 張彧希)

【責任編輯:蔣燕】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