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2 01/09 09:43:25來源: 四川日報

科技下田 小春生産開戰

2022-01-09 09:43:25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近日,達州市渠縣望溪鎮二郎村村民在苗廂間管護輪種的蘿蔔苗。二郎村採取“業主+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在緊鄰渠江的河灘地種植蘿蔔三百余畝,既解決了河灘地撂荒問題,又吸納當地三十余名村民常年在基地務工。張國盛攝(視覺四川)

  1月5日,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上千畝連片小麥綠意盎然,生機勃發。

  這裏是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的核心區,眼下正值小春管理時節,植保無人機已開始噴灑農藥。“1臺無人機相當于100個人力,效率大大提高。”廣漢市麥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錦花村種糧大戶楊萍説。

  以油菜、小麥為主的小春作物約佔我省全年農作物面積的1/4。小春生産是全年糧油生産第一仗。如何取得糧食生産“開門紅”?近日,記者走進全省第一個國家級糧油現代農業産業園——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看糧農如何用科技種田。

  專家幫忙科技助力

  産業園成農業科技試驗田

  “這就是農科院專家給我們帶來的新技術。”楊萍站在田埂上,彎下腰翻開小麥,一壟壟茂盛的麥苗下,覆蓋著一層水稻秸稈,“稻草覆蓋後,可以控制雜草,你看大部分小麥已分蘗,長勢非常不錯。”

  四川秋季多雨,土壤質地黏重,過去農民種小麥前都要先旋耕整地,再播種,但播種品質不高,影響産量。為此,省農科院的小麥專家自主研發了“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技術”和配套農機,可以在不整地和秸稈覆蓋還田的條件下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蓋種過程,提升了播種效率和品質。楊萍介紹,“去年小麥畝産提高三四十公斤,每畝成本節約七八十元。”

  距離農田幾百米外,就是園區的小麥專家大院,省農科院的農業專家長期駐地指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我就在廣漢從事耕作制度、作物生理和小麥産業化技術研究。”省農科院作物所副所長湯永祿説,2004年廣漢就建起小麥專家大院,長期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

  毗鄰專家大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可以率先在當地應用推廣,這讓産業園成為農業科技的試驗田。“我們種的‘川麥104’,就是省農科院選育的品種,産量、品質和抗性都很不錯。”楊萍介紹,去年這裏的千畝小麥田畝産突破500公斤,創下西南地區連片小麥高産紀錄。

  當地還在探索數字農業。園區內,安裝了40臺智能化土壤監測設備。“智能探頭可以對土壤墑情、地表氣候等情況進行監測,再實時上傳到大數據平臺,進行長期跟蹤監測,指導生産。”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輝彬説,過去憑經驗種田,現在靠數據來分析。

  沼液還田綠色防控

  推進糧油産業提質增效

  園區道路旁,有一個碩大的儲存罐。楊萍介紹,這是一個200立方米的沼液儲存罐,通過田間管網,可以用來澆灌農田。常年使用化肥會造成土壤板結,使用沼液等有機肥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不僅如此,當地還在推行秸稈還田技術,“這項技術已在廣漢推行20多年,目前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湯永祿説。

  綠色興農,綠色植保也是關鍵。園區內,已布下“天羅地網”。一個個狀如燈罩的裝置矗立在農田中。“這是太陽能殺蟲燈,每80畝就有一盞。”張輝彬掂了掂燈罩下的口袋,裏面有不少害蟲屍體,“除物理防治外,我們還採用黃板、生物農藥等進行綠色防控。如今,園區內已實現化肥零增長、農藥負增長。”

  走在園區內,土地平坦、田形方正、道路相通、溝渠相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糧食生産實現全程機械化。“這裏已成名副其實的科技創新和社會化服務核心區。”張輝彬説,2022年,他們還打算在園區內開展無人農場試點,四川省現代農業産業廣漢研究院也將投入使用。

  作為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産省之一,今年全省小春生産也在提質增效。“一方面要千方百計穩定面積,多措並舉提高單産,另一方面要優化種植結構增加效益,突出現代糧食園區作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省將認真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耕地“非糧化”、耕地撂荒管控,推進糧油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力爭建設250萬畝小春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300萬畝綠色“兩減”示范基地。

  【新年展望】

  讓種糧人更有信心

  廣漢市麥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楊萍:

  2021年小麥行情不錯,實現了增産增收。目前,小麥長勢也不錯,只要我們做好田間管理,不遇到極端天氣,後續小麥高産沒有問題。希望今年國家能出臺更多好政策,讓種糧人更有信心。

  【記者手記】

  作為一名從農村出來的90後,如今回到農村採訪,不得不驚嘆,種田越來越先進。

  小時候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人工被機器替代,耕地、播種、施肥、噴藥、收割、烘幹……現在每一個環節都可實現機械化,一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就可為上萬畝農田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

  農業效率提升,糧食連年豐産,但種糧的成本也在增加。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要守住這條底線,需要多重發力,加大對種糧的支援力度。針對丘陵山區,還要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降低生産成本,讓種糧有賺頭。(記者 史曉露)

【責任編輯:徐夢帆】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4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