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成都1月25日電(記者唐文豪)1月24日下午,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在錦江大禮堂前廳舉行,四名基層人大代表分享一線履職故事,彰顯使命擔當,凝聚信心力量。
站上紅毯,四川省人大代表、瀘州市合江縣大橋鎮黃包山村的村黨委書記匡子宣首先分享了一則喜訊:“在這次省人代會召開的前一週,我們黃包山村供銷合作社給91個社員分紅10萬元,平均每人1100元,讓‘看得見’的村集體經濟變成了‘摸得着’的百姓紅利。”
黃包山村曾是“空殼村”,産業匱乏,發展受限。當選省人大代表後,匡子宣聽到越來越多發展集體經濟的呼聲。“村民的呼聲就是人大代表努力的方向!”
匡子宣和村兩委挖掘本村資源與區位優勢,決定成立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用實幹打消群眾的質疑。2020至2024年,黃包山村集體經濟連續5年收入超100萬元,“空殼村”成為集體經濟強村。
新能源是國家雙碳戰略的重要布局,也帶動了上下游産業的繁榮。四川省的新能源産業發展如何揚長避短?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劍鋒帶來了真知灼見。
“四川省在新能源産業鏈方面具有獨特的領先優勢。”華劍鋒指出,四川的可再生清潔能源資源總量全國第一,鋰礦、硅礦、綠氫資源豐富;在新能源産業鏈的上中下游均有布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産業鏈體系;在動力電池、光伏、氫能裝備領域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但也存在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環節發展較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足、創新人才儲備不夠等短板。
“建議四川在新能源的下一代技術與科技創新方面提早布局,保持新能源産業的領先優勢。”華劍鋒建議,通過完善産業鏈、強化創新和人才支撐,進一步提升四川新能源産業的核心競爭力。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來自四川衞生康復職業學院的四川省人大代表黃曉春講述了職業教育打通基層健康服務“最後一米”的故事。
在調研中,黃曉春發現在農村小病拖成大病現象普遍。一些勞動力和老年群體缺乏健康管理、科學用藥、鍛煉、康復、照護等方面的專業衞生健康指導。
黃曉春和同事們推動四川衞生康復職業學院發揮高水平專業優勢、積極與轄區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組建銀發經濟研究院,建成四川省首批老年健康産學研基地,編制老年康復操作指南、基層醫衛人員培訓標準,開設中藥種植炮製技術、脊柱康復按摩、健康管理、應急救護等技能人才培訓班服務地方需求,2024年,2.2萬人次進行了基礎培訓。
“我們還組織師生服務志願隊42支,開展送醫、送藥、送健康活動,服務群眾超過3萬人次,切實打通了服務基層的‘最後一米’。”黃曉春説。
走上紅毯,四川省人大代表、安岳縣通賢鎮帽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關祖蘋意氣風發、聲音洪亮。作為一名曾經的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關祖蘋説:“我現在是人大代表,不光要説給群眾聽、做給群眾看,還要帶領群眾跟着幹,成為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帶頭人’,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在過去的帽石村,老百姓手中農産品豐富,質量也好,但城裏買不到,村裏賣不出。成為代表後,關祖蘋牽頭成立了“百村同行·助農聯盟”,發動更多村級組織加入“新農人線上集市”,亮特色、賣土貨。
一年來,助農聯盟培養了一大批村幹部主播和農民主播,村民自家的土特産在直播中成了熱銷爆款,深受消費者喜愛。
“2024年,帽石村通過電商直播,累計銷售農産品1000多萬元,幫助周邊2000多戶村民賣了不少農産品,增加了不少收入,老百姓頻頻點讚。”關祖蘋説。
今年,四川省人代會效仿全國人代會首次設置“代表通道”,十二位基層代表在三場“代表通道”上,分享履職故事、發表真知灼見。一句句真誠樸實的話語,一個個充滿力量的故事,在2025的伊始,激勵着人們奮發再向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