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磚廠污染物排放量有異常上升,立即排查原因,點對點督導幫扶。”“完成今天的優良指標,你們還有差距,工作上再加把勁。”
進入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嚴峻的冬季,每天數以萬計的調度指令從四川省生態環境廳、18市(州)各級生態環境局的“指揮部”發出。在攻堅的主戰場,一場大氣攻堅“保衛戰”正迅速展開。
牽頭抓總,指導18市(州)定目標、劃重點
“四川盆地地形相對封閉,環境容量有限,尤其是進入冬季氣象條件不‘給力’,污染物不易擴散,疊加人為排放因素持續累積,就會形成污染。”生態環境廳大氣處相關負責人解釋,這也意味着,要改善冬季大氣環境質量,四川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針對不利氣象條件,生態環境廳牽頭抓總、統籌謀劃,18市(州)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緊盯污染物減排、重污染天氣應對等,上下齊抓共管,部門協調聯動,層層壓實責任,下大氣力推動空氣質量改善。
11月底,生態環境廳印發《2024年冬季大氣攻堅“保衛戰”行動方案》,按周分解18個市(州)PM2.5濃度和優良天數目標,分時段、按比例、分層級精準施策。在工作機制上,對18個市(州)大氣攻堅實施日調度、周通報,實行“紅、黃、綠”警示提醒機制,對超額完成目標的標記“綠燈”、對貼線完成的標記“黃燈”、對未完成的標記“紅燈”進行提醒提示,並對措施落實不力、距離目標差距大的按程序約見、約談。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廳啟動常態化跟蹤幫扶,通過聯合督導、巡迴督導、交叉督導,組織專家團隊對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三大重點區域駐點跟蹤幫扶,幫助地方提升治氣水平。
靠前指揮、齊抓共管,推動空氣質量改善
責任明晰,目標明確,堅決打贏“保衛戰”的集結號隨即吹響。各條戰線聞令而動,聚焦重點、精準施策,每天“盯進度”“賽指標”。
12月初,四川遭遇一輪污染過程,瀘州、自貢、內江等地黨政“一把手”和相關負責人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靠前指揮、現場督導,各級各部門積極響應,全力應對污染天氣。
在瀘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日調度全市空氣質量情況,要求全市上下統籌聯動、聚力攻堅,務必確保不出現重度污染天,並帶隊採取“四不兩直”的方式夜查暗訪重點污染源,層層推動落實。各重點區縣通過召開會議、現場督導等方式壓實“最後一公里”。結合大氣污染特徵,強化預警分析,提前會商研判,及時啟動污染預警,實行24小時監測分析,加強重點污染源監管執法,派出工作組暗查督導。市級相關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分行業領域開展應急管控;區縣採取“紅黑榜”“財力獎懲”等制度推動攻堅措施落實,對工作推進不力、問題突出的區縣、鄉鎮及時開展約談提醒。
在自貢,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位推動、提前部署,在市政府常務會等重要會議上專題研究攻堅“保衛戰”推進情況,聽取大氣污染攻堅專題匯報,現場調研重點企業績效升級和應急減排,確保全市上下步調一致、應對有序。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每日調度,採取“四不兩直”暗訪重污染應急管控、召開應急響應工作調度會議,壓實各級各部門工作責任。市縣兩級聯動鐵腕管控,緊盯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面源污染防控,全域推進工業企業、建築工地、維修機構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每日開展交叉執法檢查、夜查行動,最大限度減少污染排放。
在內江,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定期研究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逢會必強調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分管市領導每日調度,市四大班子領導通過現場調研、會議研究或暗查暗訪,推動解決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具體問題。制定實施《內江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行業(領域)集中攻堅責任分工方案》,明確28個市領導牽頭開展16項重點攻堅。實施分級管控措施,採取細化灑水降塵、優化車輛通行、管控餐飲油煙、協商排污大戶錯峰生産等手段,最大程度壓減PM2.5濃度。發動網格員、信息採集員等發現大氣環境問題,做到早發現、快處置。
精準“治氣”,全方位織密監管網絡
“科技城新區戈家廟周邊存在顆粒物高值區,主要為揚塵源,請立即核實!”12月11日上午,收到綿陽市生態環境局推送的問題線索後,從聯合相關部門精準排查到處置情況反饋,科技城新區用了不到3小時。
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每天數十個風險區域需要排查處置,能夠迅速精準地給大氣“把脈診治”,綿陽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今年7月,在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的駐點幫扶下,綿陽市全面打造具有綿陽特色的“天空地”一體化溯源防控系統,利用衛星遙感、雷達掃描、組分監測、多源分析等科學手段,實行問題“溯源—交辦—排查—整改—反饋—評估”閉環管理,助力精準“治氣”。
12月初的污染過程中,綿陽市利用該系統,24小時不間斷開展溯源分析,及時研判調度,實時推送高值區,“量身定制”應對方案,推動各級各部門精準施策,為污染應對騰出“空間”。在推動企業污染防治主體責任落實上,綿陽市積極協商84家重點企業開展污染物減排行動,協調重點區域砂石貨運車輛錯峰運輸。針對移動源污染防治薄弱環節,則實行常態化限行,確保在顆粒物數據高值時段第一時間響應和處置。
“保衛戰”打響以來,全省各條戰線積極發揮生態環境監測“偵察兵”參謀作用,強化科技支撐,整合環境觀測衛星、空氣監測站(微站)、超級站及走航車等,布設“天羅地網”,精準“揪出”大氣污染源,為各級生態環境“指揮部”出謀劃策提供重要支撐。
鎖定污染源後,如何對這些“敵兵”進行精準打擊?
做實攻堅舉措、措施形成閉環、發揮技術支撐……面對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這場“硬仗”,樂山市將攻堅措施科學精準落實到“最後一公里”。
攻堅舉措上,印發了《樂山市大氣污染防治秋冬季階段性攻堅方案》,安排部署重點區域排查整治、精細化監管、面源污染管控、重污染天氣應對、“利劍護藍”執法等5大專項行動,建立會商、調度、督辦、通報等工作制度。
重污染天氣過程中,樂山市提前72小時發布預警,確保所有管控點位、企業知曉預警啟動時間,預警期間對重點區縣開展幫扶指導,對重點企業進行現場檢查,確保各項措施形成閉環。技術支撐方面,組建專家技術組每日分析會商,精準指導各地應對。
攻堅還在持續,生態環境廳12月11日召開的全省冬季大氣攻堅“保衛戰”推進視頻會議,總結復盤了近期污染過程應對成效,邀請專家指導各地學習掌握數據分析評估方法,提升科技監測數據運用能力。當前,各地正抓緊查漏補缺補齊短板,實施精準科學差異化管控措施,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全力“削峰降級、搶良消重”,堅決打贏冬季大氣攻堅“保衛戰”,持續提升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