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道路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近年來持續發力,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創新推出“學校+文藝院、文藝家協會、非遺傳承人”的藝教融合發展新模式,全力培養新時代的文藝人才。
近年來,該縣採取“學校試點、區域推廣、全面推進”的三步走策略,積極組織文藝院、文藝協會、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通過深入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等8項融合工作,為中小學生打造了充滿藝術氛圍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藝術的熏陶下全面發展、快樂成長。
“文藝協會”安家校園
在南部縣幸福小學的“福娃書法社”書法室,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書法家們一邊揮毫潑墨,一邊為同學們講授漢字書寫要領。2023年12月,南部縣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培訓合作基地在該校掛牌成立。該縣書法家協會主席何曉平介紹:“我們組織書法家到學校,每週開展至少2次體驗式書法課。”至今,已組織書法家到校開展90余次教學活動,備受該校師生歡迎。
“文藝協會進校園,既能促進文藝與教學資源雙向流動,又能挖掘縣域文化資源,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形成多元多樣的文化傳承新態勢。”南部縣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任李小紅介紹,目前,南部嘉陵畫院、文藝協會名家及非遺傳承人與14所示範學校精準對接,定期開展非遺課和文藝教學活動。
今年6月,為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藝教深度融合,推動資源雙向流動,南部縣根據學校藝術教育需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南部幸福小學、盤龍鎮小學等啟動藝教融合試點,積極探索新路徑、新模式,全力打造傳統文藝特色社團和藝教深融示範基地,為學生送上豐富的“文藝大餐”。
南部中學花燈非遺課活動。(南部縣委宣傳部供圖)
非遺課堂傳承民間文化
南部中學在傳承民間文化方面也成果斐然。前段時間,該校建校100周年教育教學成果展上,花燈、剪紙、金錢板等藝術作品齊聚一堂,傳拓畫尤其引人關注。傳拓社團青年教師袁文朗耐心為學生講解技藝技法,引得學生紛紛動手嘗試。近年來,該校積極推進藝教融合,邀請嘉陵畫院、非遺傳承人與學校美術社團結對,開設非遺興趣班,還設立了南部“四絕”社團,邀請非遺傳承人傳授技藝。
在南部三中,12月6日的音樂教室裏,教師向興斌正教學生唱民歌《打硪歌》。為更好融合民間藝術與課堂教學,向興斌常利用業餘時間收集山歌,把本地山歌等引入課堂。
近年來,為促進雙向互動,南部在全縣中小學開設剪紙等非遺興趣班,持續開展地方特色文化傳承活動。同時,該縣文化館開設川劇等非遺傳習暑期培訓班,極大豐富了學生課餘文化生活。
人才匯聚助推藝教深度融合
12月6日,走進南部縣第一小學,剪紙藝術作品佈滿校園文化墻、走廊和樓梯道墻壁。該校黨總支書記劉小寧&&,學校以文化育人理念為引領,以微型課程為支撐,以專業人才為保障,深度融合藝術與教育,助力學生成長。
南部縣第一小學以藝教深融為驅動,走出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發展新路。美術教師王克勇介紹,通過這幾年發展,從5個美術剪紙興趣小組發展到目前60多個社團,吸引4000多學生參與。
近年來,該校注重師資塑造,編寫《川北剪紙》教材,聘請3名非遺傳承人兼職,開設7項非遺微型課程,創新“常態+選修”模式,將非遺融入日常教學。同時,在文化開發研究上成果豐碩。
南部縣第一小學的成果是全縣藝教融合的縮影。目前,該縣推動14所試點學校與文藝院團等精準配對,開設17個非遺傳習班和興趣班,2萬餘人次學生參加。該縣建立了文藝專家資源庫,推薦來自全縣文藝院、協會名家、非遺傳承人、藝術教師等42人進入資源庫,深入開展非遺傳承發展。
該縣教體局相關負責人稱,將依據學校情況,發動文藝人員進校園,常態化開展活動指導等工作,推動藝教融合出更多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