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青白江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戲劇文化如同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流淌着歷史的記憶,也滋養着現代人的生活。前不久,2024四川省大學生校園戲劇展演季環境戲劇展演在青白江城廂古城上演,再次讓青白江的戲劇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2024四川省大學生校園戲劇展演季現場。(青白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歷史淵源:戲劇之根深植青白江
青白江的戲劇基因,可追溯至漢代。在青白江區博物館裏,説唱俑和舞俑這兩件漢代文物,靜靜地訴説着當時説唱與舞蹈的融合,為戲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明末清初,城廂古城涌現出福建、江西、廣東等移民會館,每個會館都有一個古戲&,證明了當時戲劇文化在城廂古城的繁榮。
清代乾隆時期,出生於城廂繡川河畔的魏長生,是中國戲曲史上的秦腔表演藝術大師。他與川戲藝人一道,對川秦腔進行了藝術表演革新,將胡琴用於川秦腔之中,逐漸形成了別具風格的川秦腔。他牽頭倡建的“老郎廟”倣蘇州梨園公會的建築風格,後經重修,取名“錦江劇場”,今為“成都川劇藝術中心”。他不僅豐富了秦腔、京劇、川劇等戲曲的表演技藝,更為後世留下了戲劇財富。
到了民國時期,城廂古城長期駐紮着兩個民間川劇團——勞動劇團和群眾劇團。兩個劇團長期輪流在下北街的戲園(鋼銼廠旁,後改為電影院,現正改造成城廂劇院)裏演出。
而今,古城西街上有着300多年歷史的三清觀古戲&,依然見證着戲劇文化在城廂的繁榮;而古城的老居民中仍有許多老戲迷,他們以“擺圍鼓”的方式,傳承着這份對戲劇的熱愛與執着。
傳承保護:戲劇之花在沃土中綻放
2010年,清泉鎮花園村青年川劇團成立,由趙小利等10多位川劇藝人為演出班底,長期在當地演出。2020年,以趙小利及其團隊為原型的電影《活着唱着》在全國上映,讓川劇藝術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
趙小利及其團隊還積極參與到青白江區內的文化惠民演出和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趙小利更是定期到清泉學校和華嚴小學進行川劇教學,讓川劇藝術在中小學生中生根發芽,為戲劇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廂鎮貴和高科農業公園的負責人蔣大根是一位川劇愛好者。他在自己打造的農業園裏開闢了川劇博覽園,並設立了彭登懷傳承教習基地和陳智林川劇工作室。
此外,為了豐富百姓文化生活,城廂鎮充分利用西街三清觀和小南街江西會館的古戲&開設“槐花小劇場”,每週六下午京劇、崑曲、川劇等精彩演出輪番登場,吸引了廣大游客和戲曲愛好者觀演。
作為藝體特色學校的城廂中學,則專門開設了傳媒班,對有志報考播音主持和影視、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姚渡鎮龍王社區的陳其明是高二傳媒班的學生,他説,他非常喜歡戲劇表演,課餘時間他和同學們經常到城廂古城游玩,在古院落中感受天府文化,汲取戲劇養分。
創新發展:戲劇文化續寫新篇章
青白江不僅傳承着深厚的戲劇文化,更在不斷地挖掘與發展中讓戲劇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
今年7月,青白江區原創音樂話劇《戲夢長生》在四川省文化藝術中心戲劇廳首演。劇中“魏長生”的獨白擲地有聲、慷慨激昂,將劇情推向高潮,全場觀眾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這部作品不僅是對魏長生藝術人生的致敬,更是對青白江戲劇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與展現。
同時,青白江還深挖藝術文化資源,在歷史人物和出土文物中獲取創作靈感,先後創作出了音樂劇《傳奇鳳凰湖》《蜻蜓眼》和大型歷史話劇《大宋御史·趙抃》等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本地演出,更登上國家大劇院和省市舞&,讓青白江的故事走得更遠。“歷史與現實結合得很好,正如劇中所説‘聲聲駝鈴變成聲聲汽笛,漫漫長路變成漫漫鐵路’,我作為一名青白江人,感到非常自豪。”市民鄧磊觀看演出《蜻蜓眼》後被劇情深深地打動。
不僅如此,近年來,青白江積極引進高質量劇目,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國際和國內高水平劇目的演出。從俄羅斯芭蕾舞劇院演出的經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到俄羅斯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團演出的著名芭蕾舞劇《天鵝湖》;從重慶市歌舞團演出的舞劇《杜甫》,到重慶市芭蕾舞團演出的芭蕾舞劇《死水微瀾》……諸多演出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與文化的交融。
青白江區文廣體旅局相關負責人&&,下一步,青白江將深化國際人文交流,持續辦好蓉歐經典之夜等高品質活動,引進高品質劇目,推動中西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