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4 11/2014:08:44 來源: 南充新聞網

傳統文化進校園 薪火相傳正當時

2024-11-20 14:08:44    來源: 南充新聞網
字體:
分享到:

如何讓廣大青少年成為賡續中華文脈的星星之火?南充以藝教深度融合工作為抓手,在連續8年開辦非遺傳習班的基礎上,又着手組織非遺傳承人和文藝院團、文藝家協會的專家進入校園,言傳身教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領域,古老的地方非遺正不斷書寫着嶄新的故事。

640

南充作家向南高學生分享寫作心得。

2016年3月,川劇·川北燈戲中職高職傳習班開班;

2018年9月,川北大木偶表演和製作中職高職傳習班開班;

2019年9月,雜技魔術中職傳習班開班;

2024年5月,市委宣傳部等部門印發藝教深度融合工作方案;

2024年6月,“南充文藝家之家”授牌暨藝教深度融合工作啟動儀式舉行;

2024年9月5日,藝教深度融合第二批試點工作啟動;

2024年9月18日,全市首個“雜技與魔術”中小學藝教結合班正式開班……

 

“説變就變,妙不可言!”披風一展、一個轉身,一張生動的臉譜瞬間出現。近日,南充清暉閣廣場驚呼聲、喝彩聲、掌聲此起彼伏。

精彩的變臉表演,展現出地方特色傳統文化魅力。表演變臉的不是川劇團的專業演員,而是來自南充高中臨江校區非遺興趣班的學生何嶺峰。“我是川劇變臉的忠實粉絲,幸好學校開設了非遺興趣班,我才知道原來自己癡迷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向非遺傳承人學習,現在我可以變換6張臉譜了。”何嶺峰興奮地説。

640 (1)

非遺竹編走進南高課堂。

今年以來,南充市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市委系統謀劃了以藝教深度融合為抓手,持續深化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發展,引導師生在春風化雨中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藍相續中代代相傳,工作做法獲得省委分管領導肯定性批示。

周密謀劃 “三步走路徑”推進藝教深融

近段時間,徜徉西河體育公園,不時會遇見流連在文化館、博物館、大木偶劇院的家長和孩子。在今年國慶假期,坐落在公園內的四川省大木偶劇院熱鬧非凡,南充兒童戲劇藝術周(第一季)暨國慶嘉年華系列活動中,精品兒童劇展演、川北大木偶巡游等配套節目亮點紛呈。無論是在劇院裏,還是在廣場上,眾多年輕面孔的出現,讓大家看到了古老技藝的“年輕態”表達。

2022.3.11,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大木偶傳習班 (15)

川北大木偶非遺傳習班的學員們正在上課。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洪源 攝

今年6月,梨園蓓蕾·芳華初綻——“川北大木偶傳習班畢業匯報演出”成功舉辦。川北大木偶傳習班47名學生畢業,其中大部分學生進入了四川省大木偶劇院,300多年的非遺傳承再添“生力軍”。“大木偶傳習班學生順利畢業,從校園到劇院,這是南充在藝教深度融合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四川省大木偶劇院院長唐國良如是説。

移形換位、雙壇後空翻上肩、抖轎子上三節……舞&上,小壇大壇輪番飛舞在演員的頭頂和肩背上,上演了一場“驚、險、奇、美”的視覺盛宴。雜技節目《太極·壇韻》曾榮獲國際雜技最高獎之一的“金獅獎”,南充雜技魔術傳習班培養的2名學員也參與了節目演出。目前,傳習班的學員們已相繼在國際國內各項活動中嶄露頭角,推動了非遺技藝的傳承。

作為文化大市,南充現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745項,包含了聯合國非遺代表性項目閬中皮影、南部皮影,還有國家級6項、省級43項、市級118項,其中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燈戲、川北剪紙“四朵金花”享譽海內外。

品類如此眾多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綻放光彩?一個重要信號就是,南充把深入推進藝教深度融合列為2024年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件大事之一。

作為全省率先開展藝教深度融合工作的市州,南充怎麼融?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編辦、教育、財政、人社、文旅、文聯等單位積極配合,開展了多次實地調研、現場辦公、集中研討,集眾智、聚群力探索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方法,在充分調研、全面論證的基礎上,形成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藝院團協會進校園促進藝教深度融合工作方案》。

《方案》系統謀劃了“學校+院團/協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創新做法,按照“學校試點、區域推廣、全市鋪開”三步走路徑,有序推進文藝院團、文藝家協會進校園,通過開設藝教結合班、非遺傳習班、非遺興趣班、文藝師培班等4大特色班,開展文藝活動指導、文藝專題教育、文化藝術師培、實踐基地建設等8項融合工作,全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讓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中産生興趣、培養愛好,進而感染家庭、影響社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分批實踐 全市試點學校增至35所

走進南充高中文峰校區藝術中心,訓練室傳來陣陣數拍聲,“雜技與魔術”藝教結合班的學生正在專業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練習跟頭、前橋、後橋、倒立等雜技基本功。

LHY08899

今年9月,全市首個“雜技與魔術”藝教結合班開班。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洪源 攝

今年秋季,由南充高中文峰校區和南充市雜技團聯辦的全市首個“雜技與魔術”藝教結合班在南充高中文峰校區正式開班,首批22名8歲至12歲的學生,將進行雜技與魔術基本功、舞蹈形體基本功、舞&表演基本功、藝術理論等專業課程以及文化課程的學習。

據了解,南充高中文峰校區“雜技與魔術”藝教結合班的學生小學一、二年級學習文化知識,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同步開展6年文化和專業學習,並需在初中三年級通過考察後,以藝體特長生身份參加中考。成績達到要求的學員,擇優錄入南充高中文峰校區高中部就讀,並有機會被南充職業技術學院直接錄取,進入雜技魔術傳習大專班深造直至畢業。

“雜技要從小練起,以前團裏招收的孩子,主要是進行雜技方面的訓練,文化課的學習時間不能得到保證,孩子們的文化短板和藝術深造瓶頸較為明顯。”南充市雜技團黨支部副書記唐軍説,開展藝教深度融合,培養出來的孩子不但可以練就紮實的雜技基本功,而且還掌握了更豐富的文化知識,對於提升藝術水平會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

“雜技與魔術”藝教結合班,是南充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在南充,藝術與教育“雙向奔赴”的實踐還有很多,以南充高中為例,該校在開設“雜技與魔術”藝教結合班的同時,還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與四川省大木偶劇院、南充歌舞劇院、南充市川劇團、南充市雜技團共建“藝教融合協同育人中心”,多渠道推動藝術人才的協同培養。

“五星育新小學作為南充市藝教深度融合首批試點學校,創造性開設了20余門藝術課程,打造了合唱、舞蹈、話劇、朗誦、器樂、曲藝6個社團,開設了清音、書法、金錢板等非遺興趣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並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星育新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譚茹月説,通過學校和院團、協會深度合作,將進一步構建高標準、高質量的南充藝術教育生態環境。

按照“學校試點、區域推廣、全市鋪開”三步走路徑,在學校試點方面,南充已經實現首批14個試點學校與6個文藝院團、文藝家協會深度合作,開設了木偶、剪紙、竹編、清音等各類非遺特色班17個。

“首批試點成效明顯,今年9月正式啟動了第二批試點工作,試點學校總數達到了35所。”南充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通過學校、文藝院團、文藝家協會三方攜手,將激發出更加蓬勃的動力,讓南充藝教深度融合工作走向深入。

行家引領 搭建新&&講述“南充故事”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是歷史記憶的賡續,是文化基因的更新。在傳承中創新,在傳承中汲取能量,這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肩頭的責任、心中的使命。

640 (3)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儀隴剪紙的第四代傳承人何小鏘走進校園開展剪紙技藝培訓。

南充擁有32個文藝組織,11300余名會員。近年來,在廣大文藝工作者勤奮創作、辛勤耕耘下,全市文藝工作生機勃勃、文藝事業欣欣向榮,成功斬獲了群星獎、文華大獎、金獅獎等全國全省重點文藝獎項和世界級獎項。

如何更好發揮文藝人才資源優勢,梯次培養文藝人才隊伍,推動南充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發展?今年以來,南充高中和市雜技團正在積極探索“校團”聯合辦學模式,他們蹚出的這條新路子,是否可以進一步深化並推廣呢?開展藝教深度融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成為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南充方案”。

思路一拓天地寬。今年6月,“南充文藝家之家”授牌暨藝教深度融合工作啟動儀式在南充高中臨江校區藝術中心舉行。自此,南充10個市級主要文藝家協會正式入駐“南充文藝家之家”,南充市雜技家協會入駐南充高中文峰校區。

“南充高中臨江校區藝術中心,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有專業的訓練、展演和辦公場地,各個協會可直接‘拎包入駐’。”南充高中相關負責人&&,文藝家協會集中入駐後,全校師生和藝術家共享藝術空間,推進藝教深度融合的基層實踐,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文藝家有了自己的陣地,標誌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有了新&&,為南充藝教深度融合工作創造了新條件。”南充市文聯相關負責人&&,將團結引領南充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將“南充文藝家之家”打造成南充藝教深度融合的示範地、優秀文藝家的聚集地、各類文藝人才的孵化地、高端文創産品的研發地。

如今,豐富多彩的藝教深度融合各項活動在“南充文藝家之家”蓬勃開展:南充市曲藝家協會指導學生曲藝表演,掌握變臉技巧;南充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帶領學生們進行泥塑創作,傳承泥塑技藝;南充市書法家協會輔導學生練習書法,築牢書法根基……

行走在南充的校園,每一個人都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遇,每一個地方都上演着文脈賡續的故事。

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南充故事”。故事,仍在繼續。(記者 楊曉江)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