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4 10/2216:33:41 來源: 新華網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保護國際學術交流會在四川綿陽舉行

2024-10-22 16:33:41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分享到:

新華網成都10月22日電(吳曉)10月21日,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保護國際學術交流會在四川綿陽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十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對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保護建言獻策。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保護國際學術交流會現場。(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供圖)

據了解,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總保護面積2.66平方公里,重點保護區面積0.79平方公里,遺址建築震損形態複雜多樣,周邊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沙壩斷層、王家岩滑坡體、景家山崩塌體等次生災害遺跡十分典型。

“地震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研究科學防震的重要標本,具有歷史、科學等價值。”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二級巡視員濮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被完整保留,並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地震遺址保護的重中之重。十多年來,四川不斷總結提升保護方法、經驗並用於實踐,努力把地震遺址保護好、利用好,取得了一定成果。

科學有效地保護地震遺址是一項世界性的技術難題。交流會上,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館長何瑞雪、青川縣地震遺跡國家地質公園事務中心副主任張科、汶川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楊倩妮分別介紹了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漩口中學遺址保護利用情況。

何瑞雪介紹,近年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按照《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先後實施唐家山泄洪洞、唐家山泄流槽整治等工程,建設防泥石流閘壩26個,治理地質災害30余處,修復損毀防洪堤3500米,加固震損建築17處30棟。同時,協助高校、科研團隊等開展教學科研活動40余批次,採用三維數字化掃描技術實施了地震遺址三維信息高清採集,已基本建成地震遺址高清數據庫。

國內外專家學者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考察。(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供圖)

在專家交流發言中,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首席專家、文物防震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葛家琪,羅馬大學教授、歐盟標準委員會委員喬治歐·孟迪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保護的價值、理念、原則、技術等內容展開探討,分享了國內外遺址保護經驗、建築結構抗震的最新成果。

葛家琪建議採取增加鋼桁架支撐、預應力拉索兩種加固方式,運用新理論模型進行措施有效性研究,提升文物對地震災害的免疫力,“遺址類結構建築嚴重增損後,兩類加固方式均有效提升了結構抗倒塌承載力2倍以上”。喬治歐·孟迪在報告中介紹了地震監測系統在羅馬鬥獸場中的運用,提出採取預防性的干預措施,能夠對文化遺産的保護起到更好的作用。

專家們討論認為,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地災治理、本體加固、科學研究和開放接待等工作成效值得肯定,需有效發揮地震遺址功能價值,呼籲全社會參與遺址保護。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保護諮詢專家”聘書頒發儀式。(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供圖)

會議前,與會專家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現場考察。會議期間,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為葛家琪、喬治歐·孟迪、楊維國等9位專家頒發“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保護諮詢專家”聘書。

本次會議由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地震局指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綿陽市文物局、綿陽市地震監測&網中心支持,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綿陽市博物館、抗震救災精神與地震文物協同研究中心主辦。(完)

【責任編輯: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