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4 10/1410:03:43 來源: 四川日報

棲息地加速“縫合”大熊貓隨性“串門”

2024-10-14 10:03:43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滎經管護總站監測隊隊員正在開展野外作業。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管護總站供圖

  ●走訪地點:雅安市滎經縣

  ●挖掘變化:見證“熊貓家園”生態之變

  10月11日,雅安市滎經縣迎來一場秋雨。因為天氣原因,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管護總站監測隊隊員楊韜和同事們不得不在馬草河保護站的基地裏短暫休整一下。

  “明天必須出去,半個月內要完成泡草灣區域的野外監測,後面還要轉戰其他區域。”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後入職的員工,楊韜主要從事野外監測工作。在一次次深入群山的過程中,他和同事們見證了這片“熊貓家園”近3年的生態之變。

  生態修復顯成效

  曾經熱鬧的公路“閒置”了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的滎經縣龍蒼溝鎮,汽車沿着鴿子花大道一路向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行駛,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盤山路,終於抵達馬草河保護站。

  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濃霧遮住群山,但近處的一片山坡上,一環又一環的植被格外顯眼,仿佛是人工修剪的茶園。

  “這是我們進行人工疏伐後的竹林,為的是給大熊貓和其他野生動物開闢活動的通道。”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管護總站工作人員張冬玲對記者説。

  楊韜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總面積836平方公里,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截至2013年底,境內有28隻野生大熊貓活動,屬於小種群。過去,由於108國道及其沿線的人類活動干擾和森林採伐,使得大相嶺山系和邛崍山系大熊貓種群隔離,無法與區域外大熊貓種群進行基因交流,成為危險的“基因孤島”。

  “連接大相嶺山系和邛崍山系大熊貓種群的正是泥巴山廊道。”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管護總站相關負責人&&,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後,滎經管護總站開展了更加系統的大熊貓退化棲息地修復工作。

  如今,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的泥巴山廊道內,曾經熱鬧的公路“閒置”、破碎的棲息地加速“縫合”……隨着大相嶺山系和邛崍山系的成功連接,好消息不斷傳來。2021年12月10日、2022年1月7日以及2024年1月,紅外相機在泥巴山廊道附近記錄到“母帶仔”的同框畫面,大熊貓“走親訪友”變得更便利了。

  社會力量參與

  為棲息地修復“添磚加瓦”

  在驅車前往馬草河保護站的山路上,記者看到,每隔一段路程,道路兩側就有一些展示牌。

  記者隨機停在一塊展示牌前,發現這塊展示牌立於2023年4月,其內容主要是介紹“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冷箭竹修復示範區”的建設背景和目的,並標示了承擔單位和合作單位等信息。

  在馬草河保護站,詢問工作人員後得知,這是一些公益組織、科研機構、社會公眾、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大熊貓棲息地生態修復的案例。

  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聯合相關企業捐款資助下,滎經片區棲息地修復範圍內栽植本土喬木樹種近10萬株,已完成大熊貓棲息地修復改造7000余畝,為大熊貓棲息地的生態修復“添磚加瓦”。

  除了持續開展生態修復,相關社會力量也推動自然教育在滎經片區“開花結果”。今年5月,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聯合相關企業和組織啟動“點碳成林”二期項目。這是在第一期項目——大熊貓棲息地景觀恢復造林項目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升級。

  “如今,除了政府的力量,有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大熊貓保護和棲息地修復中,這正是我們創新保護策略的重要成果,也必將為大熊貓棲息地的生態改善帶來助益。”上述負責人説。(記者 邵明亮)

【責任編輯:徐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