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地處涪江中游,境內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或以上的河流有48條,蜿蜒的涪江、靜謐的琼江、雋秀的郪江……不同“性情”的水,在遂寧大地上交相融匯。
2018年,四川省遂寧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以下稱“遂寧水文中心”)正式揭牌,標誌着遂寧水文中心正式運行。成立6年來,遂寧水文中心在防汛抗旱減災、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文明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近年來,着力推進水文現代化建設,助力水文高質量發展,遂寧水文中心聚焦主責主業,突出現代化牽引,着力提升水文測報能力和質量。從小小的觀測站,到布局合理的水文站網;從一根簡易的水尺,到自動化、智能化的水文信息採集、傳輸、應用系統……走進遂寧水文中心,通過三個切片,感受水文現代化的蝶變。
水文建設室:閘門開度從分米級提升到毫米級
遂寧水文中心下轄9個水文站,主要負責觀測及收集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的水文資料。其中,河道流量數據的測量和收集一直是重中之重,日常水情報汛、水資源管理均離不開它。
“但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水文站下游修建大壩和水電站等建築物後,將水文站變成庫區站,導致難以監測平靜湖面的流量,從而出現流量資料收集難度和工作量大幅增加的情況。”水文建設室負責人周祥介紹,當河水在自然河道流動時,就能有很好的水位流量關係,水位和流量就能“挂上鉤”,通過連續監測河道水位,就能獲得長期連續的流量數據,反之庫區站的流量數據高質量收集就成為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水工建築物推流成為測量和收集河道流量數據較為穩定可靠和常用的方式。(水工建築物指:控制和調節水流、防治水害,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建築物,一般修建在河道上,根據功能和結構特點,可以分為水庫類、水渠類等)。
據悉,水工建築物推流方式之一就是閘門出流推算,而閘門開度測量的準確度,是影響計算結果的關鍵數據。所以,在現有技術手段的情況下,如何更加精確地測得閘門開度數據顯得尤為重要。2019年,遂寧水文中心在四川省率先將工業用激光測距儀創新應用到閘門開度的測量中,通過一套採集硬體和軟體對應公式,讓閘門開度數據變得更為精確。
“大部分大壩都有一套自己的閘門監控系統,但實際來看它們的開度數據存在0.2到1米的誤差,而工業用激光測距儀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將閘門開度的精度提升到毫米級。”周祥説,連續實時的監測數據有助於水資源的科學調度,提高灌溉、供水、發電等多方面效益。
水文監測室:從多人管一站到一人管多站
2020年夏季,涪江出現重大乾旱,一方面自來水廠要保障供水,另一方面,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正處於關鍵期。如何在保證正常水位的情況下,把剩餘流量做好發電工作,合理保障自來水供應和發電平衡?水文監測方式的優化和效率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水文監測作為水文水利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能為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水文監測室負責人易可介紹,提升水文監測能力和效率,成為近年來遂寧水文中心的工作重點。
傳統水文的運行模式是將工作人員分散到各個水文站上,每個站至少需要2-3人。因此,具體工作中,遂寧水文中心把合理分配片區站點和工作裝備作為優化和拓展水文監測方式的第一步,將“人手”解放出來。
射洪螺絲池水電站通過使用電功率和水工建築物推流,解決了射洪測報中心需要在此長期測流的工作任務,工作人員能將精力用於其他工作。現在射洪測報中心4名工作人員可以負責5個水文站和12個帶有流量測驗任務的水位站的測驗和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人員和隊伍落實後,其次是針對站點需求和特性,做好巡測預案編制,同時外部依靠水庫、水電站、石河堰等水工建築物輔助監測,既提高站點密度,也提升巡測效率。
易可介紹,水文流量測驗中,傳統方式為架設纜道、使用人工測船等手段,成本相對較高,效率提升不明顯。新建纜道運維有成本,駐站測驗方式不適應現狀多站點測驗需求。因此,需要利用水利或水電站等單位監測的部分數據,或河道石梁、卡口、人工堰來拓展和優化水文監測方式。“目前,我們已接入200多座水庫,共享涪江幹流水電站10座,增加了較多防汛抗旱的流量監測點。”易可&&。
此外,遂寧水文中心還依靠測報中心、建管室協同巡測巡檢,以及水情室、智慧水文&&各種功能協同輔助,大量收集“廣義上的水文站”數據。
水情預報室:預見性從10多個小時延長到24小時以上
8月26日,水情預報室負責人劉芝打開涪江流域聯防聯控綜合服務&&,密切關注上游地區的水情、雨情,並實時將最新消息發布到工作群。
眼下正值汛期,水情預報室作為防汛的“耳目”和“參謀”,肩負着情報收集、預測預報、預警提示等重要職責,必須下好提高預報精準度和延長洪水預見期這一“先手棋”。
近年來,為實現更為高效、精準的水文數據匯集,遂寧水文中心開發了遂寧市智慧水文綜合服務&&。該&&內含涪江流域水利工程智慧管理系統、遂寧水文一張圖、涪江流域聯防聯控綜合服務&&等11個子&&,接入水位站83處、水文站9處、水庫244座、山洪災害監測站23處、雨量站99處、水電站12處,遂寧境內雨情、水情等基礎信息一覽無余。
劉芝介紹:“通過綜合服務&&,可快速掌握流域雨水情及水利工程調度情況,開展水情分析和預測預報工作,為防汛抗旱調度決策提供有力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
延長洪水預見期對提早部署和防禦決策有着重要意義。遂寧通過涪江流域聯防聯控綜合服務&&和購買的氣象數字預報産品,不僅實現了涪江流域上下游水情、雨情的共享,還能提前了解未來7天的天氣趨勢。
“與以往僅靠上游幾個主要水文站點來作為預報參考相比,上下游水雨情信息充分共享和氣象預測的結合,讓洪水預見期從10多個小時延長到24個小時以上。”遂寧水文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往只有上游河道開始漲水,出現洪峰了遂寧才能做出反應發出預警,現在充分掌握上游實時降雨情況和氣象預測情況,通過氣象水文耦合技術,將實測和預測降雨結果跟洪水預報進行耦合,在降雨及氣象預報階段就能判斷水情趨勢和河道洪水風險情況,從而為防汛搶險工作爭取更多時間。(歐歡 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