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道路建設現場。(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工程機械作筆、水泥混凝土為墨、山巒大地為卷……建設中的G5京昆高速廣元至綿陽段擴容項目宛如一條巨龍,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翠雲廊景區邊蜿蜒而過,與沿途美景交相輝映。
“在建設高速公路過程中,我們採取繞而不穿、穿而不破、近而不進等工程技術措施,系統性開展工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監測,實現工程建設與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和諧共生。”四川廣綿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廣綿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徐建平介紹。
據了解,廣綿公司負責京昆高速廣元至綿陽段和京昆高速漢中至廣元段(四川境)兩個擴容項目的建設管理。
廣元市劍閣縣的翠雲廊景區。(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把守護蒼翠古柏落到實處
進入位於廣元市劍閣縣的翠雲廊景區,汽車沿路而行,陽光透過路旁高大的古柏,灑下點點金光。步行於景區,路邊古柏蒼翠,鬱鬱蔥蔥,猶如置身天然氧吧。
廣綿擴容項目如何在建設的同時又做好生態保護?
對此,廣綿公司嚴格落實《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規定,在古柏樹榦外50米劃定保護範圍進行勘察,實測古柏坐標,了解古柏的分佈和生長狀況,以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特點。
“為保護這些古樹,我們多次優化前期方案,最大限度地繞避古柏樹密集區,不得不穿越的位置,採用對古柏樹影響最小的隧道下穿方案。”廣綿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長孫毅介紹,在廣綿擴容項目普安隧道附近有1棵古柏樹與路線距離僅約20米,為保護此棵古柏,該公司將隧道的埋深從工可設計30米調整為施工階段超過80米,幾乎對古柏樹無影響。通過不斷優化方案,目前項目路線與古柏樹的距離均超過150米,實現了對沿線古柏樹的完全保護,做到了不破壞每一棵珍貴的古柏樹。據了解,劍閣縣普安鎮附近500米範圍內的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廊道範圍有約30棵珍貴的古柏樹。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柏,廣綿擴容項目設計單位還運用先進的測繪技術和科學的分析方法,精心設計繞避路線。
廣綿擴容項目塔子坡西河特大橋。(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
位於廣元市劍閣縣武連鎮境內的廣綿擴容項目塔子坡西河特大橋,建設需要跨越多個生態環境敏感點,給設計施工帶來極大挑戰。
如何減少對生態敏感區域的環境影響?
廣綿公司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步步優化路線選擇,避免穿越生態環境敏感區核心區,對於不可避讓路段,採取修橋建隧的方式,盡可能減少對保護區的影響。“東埡村隧道、楊家山隧道、普安隧道……都是因此而生的。”廣綿公司副總經理宋樂介紹。
在項目建設中,廣綿公司堅持隧道進洞時不對山體進行大面積的削坡實現“零開挖”。全線已開工的27座隧道在地質地形允許的條件下遵循“早進洞、晚出洞”的理念,通過延長隧道的長度來縮短路基的長度,從而減少對山體穩定性的干擾,盡量維持原有的地貌,最大限度保護了洞口周圍的樹木、植被和生態環境。
推行綠色施工的舉措不止於此。
在橋梁施工方面,廣綿公司優化樁基施工工藝,做到泥漿循環利用及泥漿固液分離,廢水採用沉澱池循環利用,廢渣集中清運。“在建西河特大橋時,我們將重錘從上向下衝擊成孔的傳統工藝優化為旋挖鑽成孔,優化後的工藝可有效防止泥漿外溢,不會污染地面和地下水,從而大大減輕對水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廣綿擴容LJ10標項目經理邱華飛説,“寧願增加成本,也不破壞生態環境。”
如今,G5京昆高速廣元至綿陽段、漢中至廣元段(四川境)兩個擴容項目的建設者正以實幹的精神、奮進的姿態,將一條“玉帶”輕放於群山環繞、漫江碧透的山水間,實現現代工程與自然山水的完美交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