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心霖文化服務隊來到宜賓市珙縣開展為期4天的實踐活動。
實踐隊一行在抵達珙縣當天,參觀了當地人才公寓,並與珙縣縣委組織部人才辦的工作人員進行座談交流,為此次珙縣探索之旅拉開帷幕。
座談交流。(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産業探究之旅
實踐隊一行參觀了底洞鎮錦繡村的鄉村振興示範項目——桑蠶養殖基地。隊員們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調查,深入了解錦繡村依託桑蠶産業實現增收的模式。該基地採用先進的智能溫控技術,對蠶的生存條件進行精確調控;規模化種植桑樹,在提升農業産值的同時防止水土流失,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該産業的發展模式也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參觀底洞鎮錦繡村桑蠶養殖基地。(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此外,實踐隊還前往鹿鳴生態茶園基地,參觀茶園機械化工作車間,聽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全過程機械化的茶葉製作生産以及銷售渠道,也置身於茶海中親身體驗了採茶的樂趣。隊員們了解到,鹿鳴茶業在過去的幾年中已經成為了當地鄉村振興的模範産業之一,目前正在探索茶旅發展路線,計劃將萬畝茶園與觀光旅游相結合。通過和茶園負責人交流,同學們對於茶旅結合的發展路線規劃提出了新的觀點和建議,希望能為當地茶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借鑒。
參觀鹿鳴生態茶園基地。(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文化探尋之旅
為進一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脈絡,實踐隊員們走進珙縣博物館,歷史的畫卷隨之緩緩展開。新石器時代的銅幣,見證了遠古文明的曙光;魏晉時期的海獸葡萄紋銅鏡,以其精湛的工藝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映照出那個時代的繁榮與輝煌……
在參觀完珙縣博物館後,實踐隊員們又步入蠟染非遺博物館。從“採藍、揉藍”到“染衣、晾曬”,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精益求精的技藝和耐心的付出。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姑娘,堅持不懈地傳承着這項手藝,讓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非遺值得每一個人去了解、保護和傳承。
參觀蠟染非遺博物館。(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為走近神秘的僰文化,實踐隊前往參觀了珙縣著名歷史遺跡——僰人懸棺。實踐隊員們站在懸棺下,仰望著陡峭的懸崖峭壁,聆聽着千年的歷史回聲。
沿着蜿蜒的山徑拾級而上,撫摸着兩岸的岩畫,仿佛觸摸着歷史的脈絡。僰人岩畫生動筆觸下體現出的豪邁樂觀的精神世界,也讓同學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的思考。隊員們紛紛感慨,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此地如果能實現對文化遺産的充分保護與利用,一定能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能為世人提供了解和感受僰文化魅力的窗口。
引領分享之旅
在實踐期間,隊員們走進珙縣一中進行了交流分享,向當地高中生展示成電校園風光、科研成果和學生活動,分享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隊員在珙縣一中交流分享。(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隊員們的高中學習經驗分享涉及時間管理、學習方法、心態調整等多個方面,獲得了同學們的積極反饋。講座分享結束後,實踐隊員們還與中學的同學們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