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407/1809:42:52
新華網

和美鄉村看成都|成都雙流區大河社區:“黃龍溪畔”煥新顏

信息2024-07-18 09:42:52
字體:
分享到:

今年4月,中共成都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2023年度市級培育先行村重點村建設成效評價結果出爐。成都市雙流區2023年市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重點村評價考核全部達標。

黃龍溪鎮大河社區作為2023年市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培育工作突出,大河社區下轄7個居民小組,總戶數1226戶、戶籍人口4193人。社區主要以蔬菜和糧油種植、農旅産業融合發展為主。

走進大河社區,黃龍溪水濤濤,河岸邊,是大河社區正在建設的文旅項目“黃龍溪畔”。

“黃龍溪畔”效果圖(局部)。(雙流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旅游開發 “黃龍溪畔”激活鄉村經濟新引擎

步入黃龍溪畔,工人們正忙碌於河岸,精心修剪着綠植,擺上新鮮的花卉。抬眼望去,河對岸古樸典雅的黃龍溪古鎮映入眼簾。

正在打造的河岸。(雙流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這是轄區四組觀音壩區域正在實施的“黃龍溪畔”項目,依託項目及農商文旅産業融合,引入社會資本方,建設“綠道+、藍網+、公園+、林盤+、園區+、社區+”等消費新場景,結合社區觀音壩大地田園景觀,與小河嘴田園風光及古鎮景區聯動,開展露營、田園觀光旅游、研學科普、農事採摘。

“該區域約150畝,自廊橋漫步而下,直至古榕樹蔭,我們通過對周邊農田進行了整理,形成了大地景觀,又充分利用30余畝林地空間,精心規劃了19個房車營地泊位,打造了休閒露營、觀賞大地景觀、游玩‘黃龍溪畔’的新消費場景。”大河社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鄧偉介紹。

據了解,大河社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大河嘴有百年古榕樹,位於兩河交匯處,與古鎮景區老碼頭隔河相望。但長期以來,這些優勢並未得到充分利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社區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對轄區內的旅游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和規劃。

2023年,大河社區充分利用大河嘴地理資源優勢,積極盤活大河嘴,引入“黃龍溪畔”項目。

“待全部建設竣工後,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吸引外部投資,邀請專業旅游公司入駐,激活我們的旅游經濟。”鄧偉説,項目完成後形成新消費場景,農商文旅産業將進一步融合發展。

打造川西林盤 本土特色煥發鄉村新活力

社區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將陳家水碾林盤打造成集科普、康體、民宿、美食等特色産業為一體的大型川西林盤文化旅游區。目前,陳家水碾已完成了林盤、休閒綠道、垂釣、農事體驗等項目的打造,後期將跟進完成碾坊修復、娛樂、民宿、美食等的打造,促進社區文化旅游發展。

“在打造陳家水碾的過程中,我們積極響應川西林盤整治的號召,引入了多個發展項目,其中就包括綠道建設。”大河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陶海龍説。

昔日,這裡僅是一條樸素的鄉間土路,周邊林盤環境差。大河社區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動員群眾鄉村建設,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開展周邊人居環境整治,對陳家水碾川西林盤進行保護修復,梳理林盤內雜亂的原生態竹林、增設步游道。現在陳家水碾,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林盤內步道寬敞舒適,不僅便利了村民們的日常生産生活,更為他們提供了茶余飯後休閒放鬆的場所。

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大河社區也積極推動農業種植。大河社區引進業主前來承包經營約250畝的農業種植。同時,積極開展低效果木騰退,對原有的近60畝雜樹林進行了有序清理,並將土地重新規劃用於農業生産。“我們聘請了第三方專業團隊,進行規範化的種植管理,實現了農作物的規模化種植,為當地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陶海龍説。

宜居新居 搬進小別墅村民幸福指數節節高

走進大河社區綠樹環繞的新村——天鵝新居,一排排整齊的樓房映入眼簾,儼然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大河社區天鵝新居。(雙流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據了解,該小區佔地約20畝,建設了79戶住宅。社區居民應雪強説,“住進了新房子,水電氣都通了,交通也方便了,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了。”

大河社區新村實現了水、電、氣等基礎設施的全面貫通,還鋪設了寬敞的水泥路和柏油路。

不僅如此,大河社區還對小區環境進行綠化升級,“讓小區的環境更加優美,讓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適。”陶海龍&&,“同時,我們也將繼續努力,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服務,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建設的過程中,大河社區通過召開壩壩會、在微信群發放消息等多種方式,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到和美鄉村先行村的創建工作中來。同時,社區積極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計劃和發展規劃,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和社區治理等工作。“今年,大河社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進一步增加,村美、民富、産業興的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將在大河社區進一步呈現。”陶海龍説。(完)

來源: 雙流區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