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禮花在國機重裝所屬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綻放。當天,國産化首件世界最大等級FB2中壓轉子從這裡發運,標誌着國機重裝全面攻克FB2材料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實現FB2轉子國産化全系列批量化覆蓋。
“這是對極限製造的又一次挑戰。”國機重裝二重裝備副總工程師沈國劬説。前些年,作為具有6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國機重裝經過改革重組,成功扭虧脫困。近年來,國機重裝持續開展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和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進一步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在極限製造領域不斷闖出“新”天地。
健全科技創新體系,釋放“第一動力”
“它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也是中國高端能源裝備的一道難關。”沈國劬介紹,FB2是一種尖端先進耐熱鋼材料,用它鍛造的轉子,是目前唯一能夠在620攝氏度高溫環境下穩定運行的轉子。可以説,造不出FB2轉子,就實現不了先進火電機組的國産化。
要造出FB2轉子,第一步就不容易。沈國劬介紹,FB2成分複雜,比例要求苛刻,冶煉出合格的材料十分不易。後續製造過程中,組織調控、工藝設計、質量控制等要求非常高。因此,完全掌握FB2轉子製造技術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屈指可數。此前,我國所需 FB2轉子均依賴進口,被視作超超臨界機組國産化的“最後一項瓶頸”。
國機重裝是全球少數具備極限製造能力的企業,也是中國重型裝備製造旗艦&&。突破FB2轉子國産化這一難關,國機重裝責無旁貸。
“創新是第一動力。”國機重裝科技發展部部長高林&&,近年來,國機重裝始終堅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鮮明導向,組建科技創新領導小組,成立科學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辦公室、研發協同管理工作組,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健全完善。
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國機重裝梳理出60余項“卡脖子”問題清單,並持續加大投入,全力組織攻關。FB2轉子國産化,就是其中之一。FB2轉子國産化項目於2014年正式立項。十年磨劍,終獲成功。
近年來,國機重裝創新第一動力持續釋放。在重大技術裝備零部件方面,成功研製系列關鍵核心鑄鍛件,有力支撐了“國和一號”“華龍一號”等核電機組,白鶴灘、烏東德、長龍山抽水蓄能等水電機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需要;在重大成套裝備方面,成功研製全球首&兼容方、圓、板多功能連鑄機,亞洲最大負載125MN預拉伸機組,國內首套自主研發的“一鍵式”智慧煉鋼,國內首套生態電爐,國産“手撕鋼”裝備二十輥不銹鋼冷軋機組等裝備。
建強科技人才隊伍,用好“第一資源”
國機重裝二重裝備火電及燃機鍛件産品總師秦江,是FB2材料轉子鍛件研製的“挑戰者”之一。2019年以來,秦江從材料成分優化、工藝設計等方面,深度參與FB2轉子國産化的攻關,與團隊一起先後完成20噸級、30噸級、50噸級FB2轉子國産化研製。
去年,秦江又申報了國機集團青年科技基金項目,組成攻關小組,研究一種新型材料的組織調控技術。“公司增加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投入,尤其鼓勵科技人員自主確立研究開發項目,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秦江説,這樣的機制給廣大技術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人才是第一資源。”高林説,為建強高水平、專業化科技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人才隊伍作用,公司從機制創新着手育人才、搭&&,引進一大批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
與此同時,國機重裝加強與高校合作,建設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基地、産學研合作基地,構建起戰略科技領軍人才、中青年卓越工程師、青年科技人才的“金字塔”發展格局。依託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30多家高能級科技創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開展交流合作,構建産學研用全鏈條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和開放式創新生態。
“人盡其才、有為有位。”高林説,這是公司樹立的人才理念。通過因企施策,國機重裝在所屬企業精準實施定向激勵等激勵措施,完善重點研發項目立項與實施獎勵機制,推動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激發了科技人員創新活力與動力。
近年來,國機重裝遵循重大技術裝備創新規律,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加強産品技術、共性技術、基礎技術研究,加強原創性技術研發,為提升原創技術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記者 吳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