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4 07/0809:49:20 來源: 四川日報

大熊貓野外監測年遇見數上升至185隻

2024-07-08 09:49:20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站在海拔2400米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馬草河保護站,對面山上竹林一環又一環,像茶園一般。這是工作人員改造修復後的竹林——專為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開闢的“貓道”。

  山下的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滎經縣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綜合執法中隊共同守護這裡。

  形成這樣的保護格局,不得不提一項改革——“三化”改革:四川以法治化促進科學規範管理,以數字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以綠色化牽引轉型升級,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近3年來,修復大熊貓棲息地近4萬畝,大熊貓野外監測年遇見數由178隻上升至185隻。

  “三化”改革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分別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特別案例、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這項改革如何發力見效?近日記者來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探訪。

  綠色化 建設泥巴山廊道修復棲息地

  7月4日,記者驅車前往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馬草河保護站,一路上首先看到高聳的柳杉,隨着海拔爬升,周圍的環境逐漸變成竹林和闊葉林,中間還被砍出一環一環的通道。

  “大熊貓喜歡走有路的地方,樹林太密,它們並不喜歡,改造後它們就可以到這裡活動。”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工作人員張冬玲解釋。

  這是泥巴山廊道建設的舉措之一。泥巴山廊道總面積5萬餘公頃,是連接大相嶺山系和邛崍山系野生大熊貓種群的重要紐帶,可促進兩個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

  天然林停伐前,滎經縣曾進行大規模森林砍伐,之後雖然進行了人工更新,但人工林和次生林內樹木因雜灌藤木瘋長,導致大熊貓主食竹零散分佈且長勢差,造成大熊貓棲息地適宜性降低。

  近年來,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不斷探索棲息地修復模式。“除了改造人工林、次生林、純竹林,還通過補植補栽竹子、本土闊葉喬木來修復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棲息地。”張冬玲介紹,截至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共改造大熊貓受損棲息地6000余畝,補栽喬木10萬餘株。“我們在茂密的純竹林通過砍3米留5米的改造方式,營造適宜大熊貓等動物生存的棲息地。”

  廊道建設帶來喜人成效。張冬玲向記者展示一段視頻:今年上半年,一隻雌性大熊貓帶着幼崽現身泥巴山廊道。此前,2021年、2022年持續拍攝到大熊貓幼崽活動情況。近年來,泥巴山廊道拍攝到大熊貓、四川羚牛、林麝、紅腹角雉等68種鳥獸。

  法治化 專人隊伍常態推動綜合行政執法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劃定片區中,滎經縣龍蒼溝鎮位於最南端,龍蒼溝鎮萬年村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的門戶社區。

  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是萬年村的標識性建築。為了構建國家公園、政府和居民三方力量共建共管共享機制,2020年,滎經縣設立共建共管委員會辦公室。2022年,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在萬年村成立,以進一步完善園地共建機制,更好地實現大熊貓國家公園科學管理。

  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主任周楊介紹,中心主要工作是協調國家公園保護和社區居民發展,既涉及對入口社區生態産業、生態就業、生態旅游等的工作指導,也包括與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滎經縣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主要目標是把各方力量匯聚起來,形成合力,把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好、保護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在共建共管共享中心旁,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綜合執法中隊。去年2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綜合執法中隊掛牌成立,採取部門委託方式,委託該中隊行政檢查權219項、行政處罰權17項,常態化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範圍內和入口社區綜合行政執法。

  為守護大熊貓的口糧,去年8月,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綜合執法中隊聯合龍蒼溝鎮政府等部門開展2023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龍蒼溝片區禁採秋筍普法教育與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勸離200餘人規模採筍。

  數字化 試點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

  數字化是“三化”改革中的重要一項。

  為了打擊非法盜獵、非法開採、非法闖入等違規違法行為,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管護總站綜合執法信息化管理系統,包括面向巡護人員的執法記錄儀、公眾游客使用的APP和微信小程序等,通過日常巡查執法與群眾監督對違法違規信息進行高效管理。

  “以前,社區如果有違法行為發生,等村民或游客舉報後執法人員趕過去,違法人員已離開了。現在發現違法行為,村民拍照後及時上傳系統,極大提升我們執法效率。”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綜合執法中隊中隊長周榮鋒説。

  除了綜合執法信息化管理系統,周楊還向記者展示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三維數字孿生&&。&&上,152條巡護線路一目了然,可清晰看到區域內界樁、礦産資源等位置。

  “通過系統可清楚了解巡護里程、時長,發現的大熊貓痕跡點等信息。”周楊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三維數字孿生&&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遙感等技術,實現對自然資源、巡護執法、防火預警、林業有害生物等要素的有效管控。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將進一步創新生態保護方式,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滎經片區試點“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實施方案,研發啟用監測和巡護手持終端、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時監控系統,打造智慧大熊貓國家公園。(記者 燕巧)

【責任編輯:徐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