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一架無人機從鐵塔上的機巢中飛出,盤旋在耕地上空巡查,而無人機操作者卻遠在成都。
這是四川利用實景三維技術,在成都平原16個縣(區)開展耕地調查監測項目的一個場景。聚焦守好種好“飯碗田”,四川探索應用實景三維、無人機巢、視頻AI智能識別分析等技術,推動耕地精細化分級分類管理、智能化實時動態監測,打造“天空地”一體化三維立體監測網,為耕地保護配上“火眼金睛”。
搭建“電子柵欄”
賦能耕地智慧監管
“我們以高精度實景三維模型為數字基底,對成都平原的自然資源地理格局進行三維可視化表達。”跟隨成都平原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工作人員移動的鼠標,成都平原耕地地形和地面紋理特徵一目了然。
相較二維影像,實景三維模型數據精度高、層次清晰,可幫助實現複雜地形狀況下的耕地管理。“比如,林下耕地衛星遙感不易識別,而通過實景三維就能清楚看到。”省國土科研院衛星應用研究所副所長雷瑜説,在此基礎上,耕地調查監測項目以東坡區永豐村為耕地智慧監測示範區,通過無人機、智能視頻監控和物聯感知設備,對耕地進行全天候動態監管。
“我們通過AI智能識別和自動預警系統,搭建起耕地‘電子柵欄’,可實時發現並預警耕地變化信息。特別是使用無人機自動取證,結合區域最新遙感影像,我們可以及時研判耕地利用現狀,實現耕地保護的智慧監管和快速響應。”雷瑜介紹。
引入雷達衛星
實時辨別耕地“非糧化”
四川盆地多雲多霧,要對全省耕地變化情況開展高頻次監測,僅依靠光學影像支撐較為“乏力”。
2022年,我國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號01組雷達衛星。“這種衛星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穿透性好的特點,可以作為光學影像的良好補充,突破複雜氣候條件,準確識別耕地。”雷瑜説。
去年4月以來,四川在耕地監測中創新引入雷達衛星數據,利用陸地探測一號雷達衛星採集的遙感影像,對耕地情況進行動態監測。
具體如何實現?在眉山市東坡區,技術人員選定一處上千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試驗區。這裡地勢平坦、雨水充足,適合水稻生長,建有四川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水稻從播種到抽穗,在雷達影像上會有明顯變化。通過這種變化,能夠區別水田與其他用地類型。”雷瑜介紹,這樣僅需 4、5、6月三期雷達影像,就能將水田識別提取出來。而其他糧食作物也在不同時間具有類似的變化,利用短時序雷達影像,可以實現耕地的識別與監測,實時掌握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記者 王若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