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4 06/1310:15:10 來源: 四川日報

各美其美 成都和美鄉村建設“日日新”

2024-06-13 10:15:10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自“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實施以來,成都各村(社區)因地制宜謀發展,朝着紮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目標一路向前。

修整小路土路、健全基礎設施、強化醫療服務,把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具象化”;“三區融合”“五彩院落”“村企合作”,機制改革激發經濟活力,推動村民致富增收;“數字游民”“非遺文創”,對人才善引善育、善留善用,對文化挖掘創新、厚植生根……三管齊下,成都和美鄉村建設穩中求進,讓萬千村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繪就和美鄉村的幸福底色。

盤活鄉村閒置資源 串聯村寨山水園林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和美鄉村建設的起始一步。讓閒置資源重煥活力,讓村寨成為詩意田園,來看和美鄉村的驚喜“蝶變”——

新消費場景讓老舊林盤煥發生機

沿着致富路走進成都市雙流區黃水鎮文武社區,平整的草地上擺放着舒適的露營桌椅,幕布上在播放露天電影。道路兩旁的草坪綠意盎然,薔薇花嬌艷欲滴,為這條路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實木柵欄旁,“喜愛·愜意時光”的招牌引人注目。“這是我們文武社區新打造的林盤樣板,重新打造後的林盤顯得生機盎然。”文武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文武社區利用現有“荒灘荒地”,以“社區+園區+景區”三區融合策略,通過林盤聚落保護修復,因地制宜打造了田家林盤、文武驛站、林隱小築等多個消費新場景,為老舊林盤注入新活力。當地還將打造多個林盤,以鄉村辦公、咖啡、烤肉、民宿等為主要消費場景,讓其成為新的鄉村游打卡地。

此外,文武社區還對主要幹道的瓶頸路段進行擴容,形成“兩橫兩縱”路網,主要道路實現“白+黑”改造、安裝道路監控設備、路燈全覆蓋等。現在的文武社區,道路寬敞平坦,路面乾淨整潔,車流井然有序。

構建“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

近年來,成都市郫都區德源街道東林村錨定“科創高地、錦繡郫都”總目標,發揮毗鄰郫都區、溫江區主城區和成都高新西區的區位優勢,主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推動規劃、科創、藝術點亮鄉村,實施黨建激活、微網提質、宜居蝶變、鄉風治理四項行動,初步建成城鄉一體、功能完善、全齡友好的“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打造“原鄉人增收致富、新鄉人安居樂業、歸鄉人創業創新”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在東林村核心地帶,圍繞興東園等農村集中居住區形成了組團式公共服務中心,運動中心、老年食堂、書香走廊、衞生室、供銷社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依次分佈,全齡友好的睦鄰社區初步呈現。東林村新的黨群服務中心今年已建成運行,村民可以體驗一站式“黨群+政務”綜合服務。

稻蒜輪作是東林村的優勢産業,東林村聚焦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已建成農事服務中心、種質資源庫等設施,村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組織農機手提供搶收水稻、大蒜分瓣等服務。此外,村里正在建設數智育秧服務中心、糧食烘乾儲備中心,並籌備氣調庫、農産品精加工中心,為村民提供更多農事服務。

在東林村,騎行15分鐘可到德源街道,有通達溫江、郫都城區乃至成都主城區的德源公交站,依託德源街道衞生院搭建起“村—鎮—區”三級醫療服務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優勢明顯。

國際會展的“鄉村表達”

通過發展會展經濟及現代農業,四川天府新區正興街道官塘村正着力打造為中央商務CBD延伸配套的“田園會客廳”,形成國際會展形態的“鄉村表達”。

官塘村採取“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依山就勢,先後建成農民新居1895套;對照“三清四治四化”標準,建成7000余米污水幹管,實現全域污水接入市政管網;安裝500余盞太陽能路燈,實現全域亮化;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垃圾收運模式,實現全域環境美化。同時,官塘村充分發揮生態本底優勢,實施劉家大林盤、廟山林盤保護修復;在鄉村生活圈、重要節點打造文化生態景觀;對主幹道景觀進行優化調整,已完成成都市3A級林盤景區創建、成都市2A級景區創建,通過區域景區化打造,讓當地更宜居。

遠眺雪山的詩意村莊

走進成都市溫江區岷江村,仿佛步入一個精心佈置的大花園,昔日尋常的農家院落和村道搖身一變,成為鄉村的風景線。在這裡,“園子變景區”,遠眺雪山、近擁田園的詩意棲息地正從夢想變成現實。

在景觀營造上,岷江村以院落、主要道路為節點,推進“園子變景區”行動,栽種繡球、木春菊等觀賞植物,實現全域立體彩化,建成“桂花大道”6公里、“繡球大道”2公里、“木春菊大道”3公里,打造微盆景園、桂花博覽園等4個景點,形成千畝桂花大地景觀。

機制改革激發活力 特優産業提質增收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如何運用好現有資源,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成都一些村落交出了“高分答卷”——

“五彩院落”共建共享

近年來,成都市金堂縣官倉街道紅旗村圍繞建設市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目標,以“紅色引領、藍色綜治、橙色關愛、金色帶富、綠色倡美”的“五色工作法”為主要抓手,創新打造“五彩院落”,共建共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依託閒置房屋、林盤資源,紅旗村打造山裏溪緣、柚裏咖啡等鄉村消費新場景,開發“生態涵養、産業融合、持續運營”研學游線,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成立成都金堂龍溪農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按照“資源盤活、産業引進、團隊融入、村民參與”的發展思路,對項目進行整合包裝,引入職業經理人、鄉村合夥人管理運營,按照股份佔比進行盈利分紅。

紅旗村還積極引導農業經營業主、專業大戶等組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健全“公司+基地+農戶”“家庭農場+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已建成農業産業園2個、農業合作社1個、家庭農場5個,示範帶頭作用日益顯現。

“村企合作”鏈結互動

當傳統川西林盤的古樸風貌與新興的“數字游民”概念奇妙碰撞,成都市溫江區天星村催生了四川省首個“鄉村數字游民社區”,天星村的實踐為和美鄉村建設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通過鄉村主理人、農創客的鏈結互動,天星村與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等6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開展5屆植物編藝創新大賽、20余場采風實踐營活動,吸引了800余名高校學生參與,完成編藝創新作品120余件,有效擦亮“天星編藝”金字招牌。以固定資産折價入股,聯合專業經營主體成立嵐星公司,對林盤商務區乃至全村進行整體運營,探索“租金+分紅”收益模式,實現村集體、村民、經營主體等多方“風險共擔、利益共沾”。2023年,嵐星公司實現收入117萬元,村集體實現增收20萬元。

“生態致富”打造範本

通過持續實施“增綠增景”工程,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桃源村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和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稱號,“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形態初步顯現,助力當地村民端上“旅游碗”。“桃源歸谷”已集聚釋玥森林、雲中漫步等生態文旅項目22個,帶動精品民宿、科技農業、文化創意、特色美食、森林健康等多業態競相發展,各類社會資本累計投入超5億元,已運營的8個項目實現游客年接待量5萬餘人次,直接經濟效益超2000萬元。

近年來,桃源村制定新措施、探索新路徑,全力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形成了以櫻桃、枇杷、李子為主要品種,綁定豌豆尖、嫩南瓜等蔬菜的“冬蔬夏果”農業産業結構,逐步形成一季度賞雪賞花、二季度品果嘗鮮、三季度避暑觀景、四季度種菜養生的農旅産業。2023年,桃源村探索出“村集體經濟組織+産業項目+科研力量”的合作開發模式,開發建設水蜜桃基地50余畝,探索桃源村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實現路徑,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桃源歸谷”起步區實現土地租金、項目分紅、務工收入等多元增收,戶均保底凈收入達30000元/年,桃源村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産收益超1000萬元。三年來,桃源村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逐年遞增,項目建設帶動20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特色農産品營收增幅超30%,輻射提檔各類配套型農家小院10余處,群眾自主性經營收入大幅提升。

和美鄉村人才支撐 宜居宜業文化鑄魂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推動人才要素向鄉村涌動,成都探索出一條“培養+創造”的人才振興之路——

“數字游民”齊聚“天星”

在成都市溫江區天星村,藝術家們的手指如同魔術師的魔杖,將普通枝葉編織成藝術品,吸引着眾多“數字游民”在此駐足、創造、生活。創舍、在野等商務區串聯起會議研討、美食體驗、文化住宿等多種功能,成為新生活方式的試驗田。

天星村以植物編藝塑造各具特色的生態林盤,將産業點位變為遠近聞名的休閒觀光藝術公園,依託優良生態本底,先後招引培養主理人13名,孵化“食事社”“拾六學院”“三行一術”等企業10家。投建創舍、在野等林盤商務區,打造集會務、餐飲、住宿、購物、研學等於一體的“林盤+”多元消費場景,先後入駐“數字游民”300餘人次。

搭建“天星夜話”交流&&,邀請鄉村主理人、駐村幹部、“數字游民”等新村民,編藝匠人、村“兩委”成員、退休村幹部等共商鄉村大事,共謀天星未來,已開展討論會7次,超過60名新老村民參與交流。實施“板凳課堂”計劃,邀請14位編藝大師、“數字游民”代表在地轉化為培訓講師,開展盆景、微型編藝、垃圾分類等專業技術培訓。邀請新老村民共同開展元宵燈會、清明踏青、驚蟄游園等社區氛圍營造活動20余次,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感受“溫江一家親”。

“非遺文創”厚植沃土

四川天府新區正興街道官塘村作為四川天府新區唯一一個“國際城市群包圍的鄉村組團”,具備“大城小村”的近郊空間魅力,擁有濃厚的農耕和家風文化。近年來,打造非遺主題特色村落,專注非遺“文創”,成為官塘村的文化工作重點。

四川天府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與官塘鑄匠合作,以“小村落傳世界”為發展理念,以非遺傳承為特色,展示木雕、砂器、竹編、漆器、蜀錦、蜀繡、篆刻、面塑等技藝,常態化舉辦展覽、研學、沙龍等活動,成為“彰顯天府文化特質的國際化文化網紅打卡點”,獲得市級文創特色村稱號。

官塘村深挖鄉村文化,開展區域人、文、地、産、景調研,加大對農村優秀文化、歷史沿革、移風易俗的保護與傳承,強化家風建設,完成了官塘十三姓、官塘十誡、官塘優秀家訓等家風文化長廊建設。提高治理效能,深化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體系,針對村民生活方式轉變和村級治理結構轉型,着力推進院落民主協商議事機制建設,挖掘院落骨幹成立民主議事會,聯動轄區企業、新村民等與老農人建立“塘主”聯盟,共同推進區域院落日常治理。

“紅色資源”永不褪色

依託自然資源本底,聚焦紅色資源活化利用,邛崍市天台山鎮高興村搶抓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機遇,積極發展特色種植、紅色研學、民俗體驗、農旅融合等新業態,創新“四方聯營公司”等新機制。高興村先後獲中國傳統村落、省級“四好村”、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成都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等榮譽,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近年來,高興村深挖歷史根脈,完成雙柳坪、紅軍石磨等6處遺跡修繕;編撰《血染崍山》等4部紅色歷史系列叢書。同時,以“紅色+課堂”,構建“核心+特色+微型”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開發,開發紅色教育課程,推出紅色教育線路,促進紅色資源價值轉化。以“紅色+科技”,通過VR、3D互動等科技賦能,順應文旅客源年輕化趨勢,打造以四川紅軍長征數字展示館和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兩館”為核心的黨性教育基地。

通過打造“楠木溪”“老山村博物館”等一批紅色“鄉創”項目,盤活周邊閒置資源發展新消費場景,2023年高興村接待各類培訓活動人員22萬餘人次。同時,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開展各類協商活動50余次、群眾文化活動30余場,在潛移默化中德化人心、凝聚人心。2023年,高興村獲評成都市文明村。

從一村觀全域。新時代新征程上,成都的鄉村社區“你追我趕”,不斷改善鄉村硬體設施和人居環境;推動機制改革,變“美麗成果”為“美麗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人才能量、守住文化根脈,繪就和美鄉村藍圖。(林星彤 文弦 圖片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責任編輯: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