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巴中市平昌縣江口青鳙現代漁業産業園時,工人師傅正划槳駕駛小木舟,向魚塘中心駛去。木舟上,按比例調配的飼料碼放在兩側。隨着工人師傅將飼料撒向魚塘,一條條江口青鳙紛紛躍出水面。
江口青鳙學名華鯪,在川內多分佈於巴河、通河流域,常出沒於岩石間隙中,是長江流域15種珍稀魚種保護品種之一。
“這種魚生長速度緩慢,對水質、水溫的要求都很高。”園區運營方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魏亨軍説,隨着巴河流域水電站的修建,以及漁民過度捕撈,使得這一魚種數量急劇減少,“早年間很難在野生水域裏發現它們的蹤跡。”
“2017年,江口青鳙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次年,平昌縣發起江口青鳙搶救性保護。”平昌縣水産漁政局局長李毅介紹,在抓好保護工作的同時,該縣引入龍頭企業,人工培育養殖江口青鳙,做大魚産業。
作為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平昌縣道生漁業有限公司購入30余斤野生江口青鳙種苗,流轉1500畝土地,修建1200畝魚塘。同時,將巴河水引入魚塘,模擬野生自然條件,打造出適宜江口青鳙生長的環境。
此後,技術人員通過尋找優質孵化水源、定期監測水質條件、觀察魚卵變化,使得魚群數量實現增長。目前,園區養殖的種魚已突破3萬斤,人工孵化魚苗今年預計將達1500萬尾。
在繁育技術上,園區與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重慶市萬州區水産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針對江口青鳙的生長基因、飼料配比等方面進行反復研究實驗,攻克了人工養殖技術的部分難題,培育出的江口青鳙生長速度更快、抗病能力也更強。
行走在園區裏,記者看到不同的魚塘前都立有標識牌,上面清楚地記錄着該魚塘養殖的江口青鳙處於哪一生長階段。在幼魚池塘四週及上方,放置有細網,防止鳥類啄食。魚塘水面,四五塊方形浮板上種植着水稻,長勢喜人。“主要是為了調節溫度。”魏亨軍解釋,夏季高溫時,浮板下的溫度會低2—4攝氏度,更適合魚苗生長,水稻還能吸收魚塘裏的氨氮,凈化水質。系列舉措助力下,魚苗的存活率從40%提升至60%左右。園區還通過反哺形式,每年向巴河、通河放生魚苗及成魚,已累計放生40萬尾魚苗、3萬斤成魚。
近年來,平昌縣將水産養殖業劃入重要農業産業之一,提出要鞏固提升生態水産養殖面積4.8萬畝,推動江口青鳙現代漁業産業園爭創市五星級園區。“未來兩年,政府部門將助力園區創建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打造江口青鳙種業‘芯片’。”李毅介紹,同時在項目和金融等方面給予支持,並將在25公里外選址新建一座孵化池,作為第二水源工程。“按照今年新孵化1500萬尾魚苗來測算,大概能存活800萬—1000萬尾,兩年後生長至能售賣的成魚,預估産值可達2億元。”
河水清,魚群嬉戲,一尾尾江口青鳙正游出一個特色産業。(記者 陳秋吉 施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