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陽界牌村到西嶺雪山大雪塘,高達5005米的海拔落差,造就了成都豐富多彩的生物故事,也書寫了只此成都的千年“傳説”。
綠尾虹雉:山海鸞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綠尾虹雉是我國特有鳥種,主要出沒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深山迷霧中。
其雄鳥體色十分華麗,拖着一身彩虹般的羽毛和靚麗的藍綠色尾羽,像極了《山海經·西山經》所描述的鸞鳥:“其狀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傳説見到這種鳥便會天下安寧。
綠尾虹雉與鸞鳥
羽色鮮艷的雄鳥意味着更好的基因和更健康的體魄,也因此更易受到雌鳥青睞而留下後代。在一代代激烈的競爭下,綠尾虹雉雄鳥的羽色演化得極其絢爛,因此他們也被譽為“彩虹之鳥”。近年來,成都高海拔地區多次捕捉到它的蹤跡。
綠尾虹雉。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 供圖
紅腹錦雞:鳳凰神獸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詩經·大雅·卷阿》中説:“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説法認為,古代傳説中的鳳凰就是現在的紅腹錦雞。
作為中國獨有的留鳥(留鳥: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鳥類),雄性紅腹錦雞有着絢爛多彩的羽毛、金色的絲狀羽冠、修長的尾翎,飛起時修長的身姿,均符合傳説中人們對鳳凰的描述和想象。
紅腹錦雞與鳳凰
在民間傳説中被神話為鳳凰的紅腹錦雞也被賦予了很多美好寓意,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它不僅出現在明朝二品文官的朝服上,中國傳統詩詞和國畫作品中也常見其身影。1980年,我國鳥類學研究的奠基人鄭作新倡導組建了中國鳥類學會,並將紅腹錦雞的形象用作了學會會徽。
紅腹錦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 供圖
川金絲猴:猴王降臨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同為國寶,同樣在四川寶興被科學發現,同樣從“傳説”中走來……它就是大熊貓的“鄰居”——川金絲猴。金絲猴因毛髮柔長潤澤,在陽光的照射下燦若金絲而得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漂亮、最珍貴的猴子之一。《西游記》中大名鼎鼎的美猴王,即是以川金絲猴為原型。
川金絲猴與美猴王
近年來,隨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設立,川金絲猴的數量明顯增加,都江堰、唐家河等地都曾有川金絲猴出沒。今年4月21日,四姑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布了一段川金絲猴活動影像,這也是四姑娘山首次拍攝到川金絲猴活動影像。
川金絲猴。薛康 攝
天師洞銀杏:千年守候
(一級古樹)
經過專家認定,成都目前擁有古樹9396株、名木56株。要説到這其中的001號,就是享受“國寶級”待遇的天師洞銀杏。
相傳這株銀杏為1900年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親手種下,是青城山的“鎮山之寶”。清末四川才子李善濟還為這株銀杏寫過一首《銀杏歌》:“天師洞前有銀杏,羅列青城百八景。玲瓏高出白雲溪,蒼翠橫鋪孤鶴頂。”
天師洞銀杏。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 供圖
銀杏被認為是觀賞綠化最理想樹種之一,按一定比例種植銀杏樹能減少大氣層懸浮物含量,提高空氣質量。
如今,銀杏已經成為成都市市樹以及成都秋冬交替的經典符號。2021年,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在全國首創發布城市銀杏觀葉指數,邀市民游客共賞金黃盛景,感受公園城市的季節限定。
長壽千年的銀杏見證着這座城市的光陰流轉,將歷史與情感刻入一圈一圈的年輪。
在成都市武侯區,市民在銀杏樹下休閒娛樂。林紅衛 攝
木芙蓉:“花”樣傳説
成都的別名“蓉城”,就來自木芙蓉。這其中,有五代十國後蜀國主孟昶為“花蕊夫人”遍種芙蓉花的歷史傳説,也有唐代女詩人薛濤以芙蓉花汁製成“薛濤箋”的文創故事。
在我國,木芙蓉已有近3000年栽培歷史。詩人白居易曾在《長恨歌》中寫道:“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説明芙蓉花在當時就已經成為了一種觀賞植物。
太空芙蓉盛開。成都市植物園 供圖
作為成都市花,成都對芙蓉的研究也達到了國際國內領先水平。隨着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都芙蓉花種分批隨着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前往太空進行太空育種。此外,成都開展了芙蓉控花技術、高效栽培技術以及提升環境質量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助力木芙蓉的推廣應用。
登上太空的芙蓉花種子。成都市植物園 供圖
4月26日,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成都世園會)在成都東部新區開幕。開幕式上,通常在8月至10月開花的芙蓉花與盛會同期綻放,驚艷了世界。
開花“魔法”的背後,是成都對芙蓉花長達40年潛心研究的成果。
圖為成都世園會主會場入口處的“芙蓉花瓣”,該建築兼具收集雨水、循環利用的功能(無人機照片,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無獨有偶。今年5月,在邛崍市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本底調查中,成都市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發現2個新記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寬葉重樓及美麗獨蒜蘭,將成都高等野生植物(維管束植物)刷新至3141種。
近日在邛崍發現的美麗獨蒜蘭。成都市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 供圖
作為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成都世園會分會場,邛崍市用新的“傳説”迎來了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賦予了成都“天府之國”的美譽,也在悠悠歲月裏以各種形式融入了中國文明進程。
當“傳説”照進現實,保護生靈、守護地球,便成為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
(策劃:李沛哲 孫若男;設計:李浣月;專業把關:成都市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