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資訊 > 正文
202404/2510:03:36
新華網

探館成都世園會 零距離感受科技魅力

資訊2024-04-25 10:03:36
字體:
分享到:

4月26日,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將正式開幕。除了各種奇花異草、奇觀異景外,在主會場還有不少“黑科技”讓世園會更具科技感,讓市民更有體驗感。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來看看吧。

農場“鐵盒”、元宇宙花園

未來園藝展區科技感滿滿

走進位于未來園藝展區的耕讀暢想園,一個長約12米、寬約2米的“鐵盒”映入眼簾,打開“鐵盒”,裏面藏著一棵棵蔬菜,這是由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耕讀暢想園帶來的農業物聯網智能集裝箱。

“農業物聯網智能集裝箱是高度整合的微型移動植物工廠,它在傳統農業技術的基礎上整合了物聯網、自動化等前沿技術,為農業生産的智能化、精細化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援。”農業物聯網種植盒子工程師李超鵬介紹道,通過對區域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素的控制,可以為蔬菜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培養出更高品質的蔬菜。

農業物聯網智能集裝箱也呼應著世園會“綠色低碳、節約持續、共用包容”的辦會理念。“由于植物在密閉的清潔環境中生長,它具有節約水資源、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不受季節限制等特點。通過精確控制養分供給和環境參數,垂直農業能夠降低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減少環境污染。”李超鵬説道。

此外,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還在展區設置了元宇宙沉浸花園、新自然主義花境等單元,利用聲光電數字技術,將自然景觀與藝術裝置結合,讓遊客陶醉于自然景觀的同時,還能與元宇宙的未來世界進行互動。

3D列印桌椅、多肉“長”在屋頂

上海展園帶來科技與“申”意

在上海園,約5.5米的覆土建築特別引人注意,整個建築體“種”在岩石和土層裏,值得注意的是在它的屋頂上還種植著220種多肉植物。

為了營造植物生長的理想環境,上海園專業技術人員在原有混凝土屋頂的基礎上進行了細致的改造。“我們在底部架設了50毫米厚的透水板,確保水分順暢滲透,並在每個隔艙四周密布100毫米直徑的排水盲管,有效防止積水,再加上350毫米厚的EPS輕質粉碎泡沫板,為植物提供穩定的生長基礎;接著覆蓋二層粗麻布和二層土工布,以增強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氣性;最後,在表面鋪設了150毫米厚的多肉植物專用顆粒料營養土,為沙生植物和多肉植物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綠建公司項目負責人龔明介紹道,完成這些精心準備後,項目部進行了植物的種植工作,並在植物上層覆蓋了一層50毫米厚的麥飯石,增添了自然的韻味。

上海園的整棟建築既是一個公園驛站,也是一個市民園藝中心,具有公益科普、品種展示、市民互動等功能,為遊客營造溫馨的氛圍——一棵頗具技術難度的3D列印“連理枝”,象徵著上海與成都的“心連心”“兄弟情”;臨水擺放的2組3D列印全透明座椅,造型獨特、舒適時尚。

上海園還展出了帝王鳳梨,這是辰山植物園國外引種,自主培育的品種,成都也將成為繼上海之後國內第二座人們可以目睹帝王鳳梨開花盛況的城市。

此外,整個上海園還運用了“可視化、智能化、遠端化”的三維可視監控係統。通過環境監測係統、視頻安防係統、植物生長環境監測係統、人流監控係統以及能耗監測係統可以直觀掌握上海展園的人居遊園環境品質、各個主要景點位的人流情況和動態、植物生長環境的相關技術參數等資訊。

捕蚊機“登場”、無人機起飛

新技術、新設備科技感十足

除了一個個獨具匠心的展園,世園會主會場在配套設施上也充滿科技感。

進入夏季後,園區蚊蟲叮咬是遊客們的擔憂之一。綠碳未來(四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成都造”呼吸式捕蚊機可以大顯身手。

“我們的呼吸式滅蚊技術,通過採用一款新型材料,模倣人體呼吸,捕獲自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富集將二氧化碳濃度提升到與人體呼出二氧化碳濃度相近的體量,吸引蚊子到捕蚊口,通過空氣對流裝置將蚊子吸引到集蚊盒內風幹。”綠碳未來(四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文明介紹,産品只需接通電源即可24小時不間斷工作,一臺機器一天耗電量不到1度,在封閉空間可以覆蓋1000平方米的面積,在開放空間可以覆蓋500平方米的面積。

呼吸式捕蚊機與世園會的“結緣”,離不開不久前舉行的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科技成果推介對接專場活動的“牽線搭橋”。“活動結束後,我們與世園會相關主辦方迅速推進産品落地,目前將進行前期測試,後續再逐步考慮大規模推進。”嚴文明説道。

在錦雲樓的壹丁咖啡展位,遊客可以品嘗到全程由機器人制作出的咖啡。“遊客用手機在小程式上一鍵選擇自己喜好的口味並下單後,機器人兩只‘手臂’就會靈巧利落地運轉,不到一分鐘,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就可以送到手中。”展位負責人介紹道。

此外,京東物流投放的智能配送車,將用于世園會商家餐飲物資等配送,同時,主會場還將打造6條航線,12個站點,進行無人機配送服務。這些新技術的登場,都會給遊客帶來科技感十足的體驗。(完)

來源: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