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4 02/2210:28:23 來源: 四川日報

核技術應用産業園落地的4個項目 每個都大有來頭 “中國堆谷”蘊育“硬核希望”

2024-02-22 10:28:23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核心提示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走近新質生産力

點位

樂山市夾江縣

夾江核技術應用産業園

航拍夾江核技術應用産業園。記者 李強 攝

  一個1.2平方公里的産業園,在全省産業園版圖中或許不起眼,但它卻是全國第一個取得園區環評批復的核技術專業園區,也是夾江舉全縣之力推進的“一號工程”。這是為何?

  2月21日,“萬千氣象看四川”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報道組來到夾江核技術應用産業園,拋出心中的疑惑。

  “因為它代表新質生産力。”夾江縣副縣長李憲勤介紹,當前,放射性藥物、電子加速器、輻照加工、工業探傷、核儀器儀表、核電裝備等産業正處於起步上升階段,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上世紀60年代,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在夾江成立。跟核有着不解之緣的夾江,最有條件抓住這個機遇,打造‘中國堆谷’。”

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醫用同位素生産堆開建

  要理解核技術的應用前景,就必須對同位素這個概唸有所了解。“放射性同位素在農業、醫療健康、航天探索、輻照加工、無損檢測等領域大展身手。其中,應用在醫學上的放射性同位素就被稱為醫用同位素。”一到現場,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一所副所長張勁松就為大家做起了科普,醫療上最常用的兩種同位素,鉬-99主要用於顯像檢查,碘-131則是甲亢和甲狀腺癌最有效的靶向治療核素。

  隨着核醫學的發展,醫用同位素的需求不斷增加。在2022年中國同位素與輻射産業峰會上,時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黨委書記的萬鋼曾給出一組數據:自主生産的碘-131、鍶-89僅滿足國內20%的需求,镥-177僅滿足國內5%的需求,其餘常用堆照醫用同位素全部靠進口。

  為解決“卡脖子”問題,2021年發布的《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我國將逐步建立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供應保障體系。

  我們能不能生産醫用同位素?答案是肯定的。

樂山紐瑞特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展示用於治療肝癌、胰腺癌的放射性藥品。記者 李強 攝

  醫用同位素生産方式分為反應堆、加速器、同位素發生器三種。其中,80%以上的醫用同位素由反應堆輻照産生。“我們擁有豐富的堆照資源。”張勁松告訴記者,上世紀在夾江縣建成的高通量堆和岷江堆目前均處於運行狀態。

  不僅如此,當天報道組進入夾江核技術應用産業園後的第一個點位,就是今年1月30日才開工建設的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醫用同位素生産堆,該項目建成投運後,可實現鉬-99、碘-131兩种醫用同位素的年生産能力分別達到10萬居裏和2萬居裏。

  “基本上可以滿足國內需求。”張勁松説,作為以硝酸鈾酰為燃料的溶液型醫用同位素生産堆,該堆具有創新性強、設計難度大等特點,項目攻關過程中還取得了硝酸鈾酰燃料反應堆設計技術等諸多創新,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幾個堆運行,我們已經能夠生産11种醫用同位素。”

自産醫用同位素可讓放射性藥品價格“腰斬”

  當下,夾江核技術應用産業園正處於加速建設期,園區內隨處可見建設中的工地。李憲勤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共落地了4個項目,數量雖然不多,但每個項目都大有來頭。

  比如,總投資10億元的溶液型醫用同位素試驗堆、醫用同位素生産設施,建成後將成為國內品種最齊全的醫用同位素生産基地;總投資7億元的同輻密封放射源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一流的放射源創新高地。

  其中,溶液型醫用同位素試驗堆、醫用同位素生産設施項目居産業園中的“鏈主”地位。記者注意到,紐瑞特醫用放射性同位素及藥品産業化項目與醫用同位素生産設施項目僅一墻之隔。在産業鏈上,兩者屬於上下游關係。

  “我們需要從他們那裏採購部分醫用同位素,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到這個園區的重要原因。”樂山紐瑞特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柳芳介紹,同位素的採購成本在放射性藥品的總成本中佔比很大,“以我手上這瓶治療肝癌、胰腺癌的放射性藥品舉例,從國外進口的價格是38萬元左右一支,我們可以把價格控制在十幾萬元一支。價格之所以‘腰斬’就是因為這個藥品中使用的醫用同位素是我們自己生産的。目前這個藥品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除了更容易獲取醫用同位素資源外,當地政府對核技術産業應用的重視,也是吸引企業的一個關鍵原因。

  李憲勤説,除了1.2平方公里的核技術應用産業園,夾江縣還規劃了3.6平方公里的核能裝備産業園,重點發展核電裝備、核燃料等産業。目前,夾江縣成立了總投資10億元的核技術産業基金,將全部用於産業項目跟投。

  目前,夾江的核技術應用産業已被納入全省23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展望未來,新的希望正在“中國堆谷”上轟鳴。(記者 蔣君芳 楊藝茂)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