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4 02/0417:34:04 來源: 新華網

聽文物講故事丨長卷《迎春圖》:跨越時空的立春“留影”

2024-02-04 17:34:04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分享到:

  “打春牛啰!願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一群身着大紅春裝的少女,圍着一頭紙制的春牛鞭打。立春日前夕,四川德陽綿竹舉行年畫節,延續着一年一度游春、打春習俗。

 今年2月2日的綿竹年畫節上,延續了打春習俗。(受訪者供圖)

  這一生動場景演繹的正是綿竹年畫《迎春圖》中的打春畫面。現收藏於四川省綿竹市博物館的《迎春圖》,是綿竹年畫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珍貴作品之一,因其寫實的歷史價值、豐富的民俗價值和高超的藝術價值位列國家一級文物。

  《迎春圖》為四件橫卷,每件縱48厘米,橫150厘米,可組合為6米長卷;面無印鑒,紙色澄潔,墨跡清晰。繪畫採用民間傳統的工筆重彩和淺描勾勒之技法,真實生動再現了不同年齡、性別、身份和不同穿着打扮的460多個人物形象,表現了立春當日,四川當地為“迎春”而舉行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綿竹市博物館原館長、綿竹年畫研究專家寧志奇介紹,《迎春圖》畫卷主要表現了立春時節迎春、游春、報春、打春的場景:每年立春前一日,無論風雪,滿城老少都要吹吹打打到城東“春場”迎回紙做的春牛,稱為“迎春”;一路城中巡游,稱為“游春”;立春當日,由執事呈報立春時刻,稱為“報春”;最後由大家抽打春牛,打破紙皮,內藏的五穀、牲畜模型掉落,寓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稱為“打春”,提醒人們準備春耕。如今,年畫節上的巡游仍遵循這一順序,在縣城內主要街道上游春、打春。

  《迎春圖》打春場景。新華社發(王平 攝)

  打春(《迎春圖》局部)。新華社發(王平 攝)

  這樣的習俗堅持了多少年?寧志奇説,早在1127年成書的《東京夢華錄》中立春儀式就和《迎春圖》所繪儀式一模一樣,距今已近900年;《迎春圖》畫於1903年,距今也已超過100年。

  此畫的誕生也有一段趣事。黃瑞鵠是清末綿竹最具代表性的年畫畫師。富商杜晉臣聞名,不惜花費鉅資,延聘黃瑞鵠到家中作畫。正處在創作高峰的黃瑞鵠靜心揣摩勾勒,花費兩三年時間才完成這一傑作。

  “時代更迭、歲月變遷,節氣仍對我國農事生産生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跨越時空的立春‘留影’如今更富魅力。”寧志奇説。(記者:謝佼)

【責任編輯:徐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