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成都1月25日電(記者 餘里)正在召開的四川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按照省委“抓好兩端、暢通中間”工作思路,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提升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
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農村。四川分佈着183個縣(市、區),數量居全國第一,但全省縣域經濟失衡現象顯著。面向未來,如何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做特色文章?
四川的縣均經濟規模,僅為浙江和廣東的1/3、江蘇的1/4左右,縣域經濟發展不充分。轉型與發展的壓力並存。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副會長楊彪&&,成都市轄區(縣)呈現出“一枝獨秀”的顯著特徵;全省GDP超500億元的縣(市、區)達28個,但多集中在成都平原經濟區,僅有少數分佈在其他區域。
成都之外,GDP低於300億元的縣域達125個,其中有58個縣市的GDP無法達到百億元。成都市下轄區中有8個(武侯區、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雙流區、郫都區)則常年穩定居於全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綜合前10強。
楊彪認為,一方面,經濟集聚能夠帶來要素集中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由此帶來的“虹吸效應”,造成資源和人才的不均衡分佈。過於集中的發展導致一些縣域經濟相對較弱的地區受限於資源的匱乏和區位劣勢,難以有效參與到全局競爭中。
跳出四川看全國,全省縣域經濟總體實力都有待增強。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年全國百強區縣榜單,四川省僅有1個縣級行政區(武侯區)進入前20名,與東部地區經濟強縣差距仍然較為顯著的西昌市、簡陽市、江油市、宣漢縣、彭州市、射洪市、金堂縣等縣市的排名較為靠後。在省內多個縣域中,地方財政收入較低。2023年上半年,縣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只有105.8億元,而對應支出高達220.4億元,導致財政自給率僅為48.0%。
“縣域,是紮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破局的關鍵,還是産業。”楊彪認為,産業要因地制宜發展,堅持“一縣一主業”,梯度培育縣域千億、百億、十億産業集群;應推動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領域産業綠色升級,加快縣域傳統産業“綠色化”改造;全面推動生産性服務業的綠色發展,包括綠色金融、物流、電商、研設、信咨等領域,以提高現代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針對四川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盆周山區等縣域,要注重當地特色資源的推進、戰略性礦産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探索省市聯合技術攻關機制,支持向下游應用發展釩鈦、鋰鉀、鋰礦、石墨、玄武岩、氫能源等資源,促進清潔、低碳、高效利用能源。
針對盆周山區和涼山州等地,重點加強風能發電基地建設,針對“三州一市”加強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充分提高水風光一體化水平;實施川中、川東北、川西等氣田滾動開發,大力推進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加快頁巖氣在川南地區的産能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