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11/1813:18:49 來源: 瞭望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關注成都:打造幸福城市樣本

2023-11-18 13:18:49    來源: 瞭望
字體:
分享到:

  ◇以“一老一小”群體和家庭獲得感、幸福感為評價標尺,構建優質普惠、布局合理、協同高效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托育服務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水漲船高”

  ◇在成都多個老舊小區更新改造中,當地政府積極組織小區居民成為“設計師”,按需定制,在改造中不僅注重“面子”,更在意“裏子”

  ◇“在沉浸式體驗成都的日子裏,最打動我們的,是扎根在繁華中的煙火氣、風景之下的城市溫度和幸福感。”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董小紅

  人們在成都錦城湖公園綠道上騎行(2023年6月25日攝)。沈伯韓攝/本刊

  人口總量突破2100萬人,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超大型城市成都着眼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歸屬感,重塑城市發展大格局,連續十餘年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

  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引領,成都不斷健全完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讓“老有頤養”“幼有善育”;以人為本,推進智慧蓉城建設,從內到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持續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幸福城市樣本。

  穩穩托起“一老一小”

  “一老一小”是幸福城市的底色。近日,《成都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正式&&,將健全完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建設“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幸福樣本城市,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分佈科學、功能完善、結構合理、惠及全民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

  “大家別急,慢慢上車,等你們都上車坐好後我們才發車……”在成都成華區和韻路的66路公交站&,看到幾位老人提着菜籃子上車,司機曾勇耐心地叮囑老人們慢慢來。等老人們上車坐穩後,曾勇才緩緩啟動發車。

  公共交通是老年人日常出行的常用方式,為了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近,成都開通了6條“適老公交”專線。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66路公交車上看到,“適老公交”不僅配備裝有放大鏡、口罩、老年常用藥品的便民箱,整車的標識也選用更大的字號,方便老年人識讀。在車廂內的多處顯眼位置,還專門貼了“關愛老人讓愛常在”等敬老尊老標語和老人乘車溫馨提示,整個車廂內充滿了濃濃的敬老愛老氛圍。

  “‘適老公交’的車輛是專門定制的,採用低地板無障礙通道式新能源車型,老年乘客在車廂的前後部分行走不需要跨越&階,能更好地避免摔倒。”該線路運營方、成都公交東星公司部門副經理陳黎黎説,車廂內還騰挪出了專門的無障礙空間,可以同時放2&輪椅,每台輪椅停放區都設置了安全帶,用於固定輪椅。

  除了低地板,“適老公交”上還採用了軟皮座椅,讓老年人坐得更舒服。“這條公交線路我每天回家都要坐。改造後的座椅很巴適,車上的字體更大,看得更清楚了。”68歲的張一平婆婆説,她住在附近的和美社區,是這條公交線路的常客。

  66路公交線路周邊小區聚集,還途經菜市場、醫院和小學,是周邊老年人、上班族、學生出行的重要選擇。“選擇這條線路進行適老化改造,是因為我們前期調研發現,這條線路的老年乘客佔比約38%,適老化改造需求迫切。”陳黎黎説。

  記者了解到,“適老公交”的駕駛員都經過專業培訓,是起步和停車都足夠平穩的星級駕駛員;有時候還要回答老人的諮詢問題,需要細心且耐心。

  “平時我們經常檢查便民箱,看箱子裏的東西是否齊全,有缺失就及時補齊。行駛中,我們要做到‘四緩’:起步緩、轉彎緩、停車緩、語氣緩,多關愛老年人。”有10年駕齡的曾勇説。

  清晨,老人們嘮着家常、聊着菜價,坐公交去往菜市場,再帶着買好的菜,滿心歡喜地坐車回家。“適老公交”成為老年人口中的“巴適公交”,這也是近年來成都圍繞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加速推進全齡友好包容社會建設的縮影。

  在成都市錦江區,佔地1.8萬平方米的社區綜合體“喜樂薈”乾淨明亮,不僅有老年食堂、老年大學、托育中心、圖書館等公共服務設施,還配備了理髮店、修鎖鋪等多個便民服務場所,木工體驗坊、染布工坊、小首飾店等新業態也不斷聚集。“每天上班前把娃娃送到這兒的托育中心,下班來接,還可以順便到樓上社區食堂吃飯,很方便。”社區居民李女士説,吃完飯,帶着娃娃去一樓的圖書館充充電,看看書。如果娃娃身體不舒服,社區衞生中心就在一樓,看病很近。“太‘巴適’了!”李女士有感而發。

  全市1402個15分鐘便民生活圈落地建成,生活在成都,確實越來越“巴適”了。

  “《成都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以‘一老一小’群體和家庭獲得感、幸福感為評價標尺,積極構建優質普惠、布局合理、協同高效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逐步拓展養老托育服務覆蓋範圍、提升服務水平,推動養老托育服務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水漲船高’。”成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

  人人參與 人人享有的幸福

  在成都,幸福感散佈在大大小小的社區裏。

  走進成都武侯區玉林北路社區老舊小區“和苑”,乾淨整潔的小路圍繞着一個個小花壇,花壇裏種着各種綠植,在冬天仍有不少花朵開放,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泥造的花壇邊緣全都從直角變“圓”了。把直角的花壇邊改成圓弧形,防止居民磕碰受傷,這是小區70歲老人楊光霖的主意。

  記者了解到,在成都多個老舊小區更新改造中,當地政府積極組織小區居民成為“設計師”,按需定制,在改造中不僅注重“面子”,更在意“裏子”。

  “很多居民提出了改造意見,小區在變美的同時,大家住得也更方便舒心。”楊光霖説。

  成都市武侯區玉林北路社區黨委書記向萬軍告訴記者,“和苑”是一個上世紀80年代末建成的老舊小區,小區裏有12個小院落,每個院落各自有小門,以前相互間很少來往,小區裏道路破破爛爛的,雜草叢生。從2019年開始,在政府的引導下,小區環境進行了多次改造升級。

  從平整道路、修建花壇、加固外墻、修繕屋頂防水層等硬體提升,到越來越注重品質改善和文化營造……

  為了方便大家的生活,小區居民共同“設計”了便民服務點:社區智慧康養優享中心,定期為小區老人提供免費理療;小區理髮店,走出門就能洗頭理髮;便民水果小菜店,方便居民就近購買生活物資……

  “居民自己參與小區改造的規劃設計,整個小區更有人情味了。”向萬軍説。

  2022年1月,成都市&&《成都市城鎮老舊院落改造“十四五”實施方案》,到2025年,成都市計劃改造老舊院落2242個,涉及居民近23.3萬戶,總投資約55億元。

  成都正在變得更新更綠更有活力。

  累計建成1500多個大小公園,完成650公里各級綠道,實施增綠項目1.1萬個,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提升至40.5%、44.5%。

  泳道整齊、池水清澈、地面乾淨……記者走進成都大運會場館——東安湖體育公園游泳館,一大早已經有不少市民在游池裏暢游。“我們就住在附近,走過來10多分鐘。這裡的水質非常好,過來也很方便,游得很舒服。”游泳愛好者李女士説。

  記者了解到,包括13個新建場館和36個改造場館,大運場館陸續開放,全民健身、競技體育、演藝活動豐富多彩,成都綻放新活力。

  “平時工作日進館為200~300人次,周末達到700~800人次,今年中秋國慶假日期間預約更是火爆。”游泳館運營方華潤文化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秦麗雯説,運動健身掀起市民生活方式新風潮。

  人們在成都鐵像寺水街的陳錦茶鋪喝茶(2021年11月23日攝)。沈伯韓攝/本刊

 智慧蓉城讓幸福更有底氣

  路燈安裝了感應系統,根據行人數量調節光亮,實用又低碳;城市橋樑上安裝了監測系統,一旦數據異常就自動報警;居民的大件垃圾不再“搬運難”,點擊“一鍵回收”可實現上門收件……

  這些變化的背後,是成都積極推進智慧蓉城建設,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作為一座人口超2100萬、經營主體超360萬、GDP超2萬億元的超大城市,成都智慧蓉城建設打破了以往“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局面,全局優化、集約統籌、長效運營,部門協同聯動,數據縱橫暢流。目前,三級智慧蓉城運行中心已經初具規模,從內到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重塑城市發展大格局。

  走進位於成都市青羊區的智慧蓉城城管城運分中心,一塊大屏幕上呈現出整個城市運行的各類數據,照明系統、橋梁安全監測系統……這裡發揮着綜合指揮調度、城市管理體徵監測、城市管理數據匯聚等功能,是監測成都運行“體徵”的“大腦”。

  成都市城市管理數字化監督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中心目前已經接入城市管理多個業務管理系統,匯聚幾百億條數據。該中心探索出一種基於城市生命體的聯動管理模式,提出了城市管理體徵指數,以不同的分數和顏色反映城市的體徵狀態。就像體溫計一樣,當城市“身體”出現一些問題,體溫計就會顯示報警。

  “滴滴滴……”報警聲音發出後,記者在管理中心看到,大屏幕上顯示棗子巷15號小區獨居老人劉爺爺家的監測用電量在24小時內明顯減少,可能出現異常情況,需要關注。

  正在值班的棗子巷社區工作人員立即撥通了小區網格員的電話,網格員在10分鐘左右趕到老人家。原來老人身體不適,一直躺在床上,網格員趕緊將老人送到醫院,避免了意外發生。

  記者了解到,為獨居老人“兜底”,在老人同意的情況下,成都多個街道通過監測日常用電預警、安裝煙感報警器、智能手環等多種智能化方式,為獨居老人“保駕護航”。

  成都市啟動智慧蓉城建設以來,一批智慧應用在多個社區積極探索。

  走進西安路街道城市運行中心,迎面可見一塊巨大的LED屏幕,街道河流、小區院落、餐飲門店等在電子屏幕上清晰呈現出來。匯聚人口、事件、物聯、視圖、社會行業等全區數據資源近3億條,實時數據在區內高效流動,“院落有誰、誰管院落”清晰可見。

  除了智慧管理,近年來,成都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幫助居民排憂解難成為社區和諧共治新探索。

  共享書屋、黨員議事廳、老年活動室……走進成都市武侯區藍光金悅城小區,300多平方米的樓棟架空層經過改造,成為“黨群服務點”,不僅小區黨建活動有了固定陣地,還引入法律諮詢、醫療義診等服務,曾經空蕩蕩的閒置架空層如今人氣爆滿,美觀又實用。

  近日,一場小型黨建活動在這裡舉行,物業黨支部和小區黨支部一起聽取居民的心聲。“天氣越來越冷了,我們要多安排一些黨員上門看看小區內的獨居高齡老人,了解他們有什麼需要……”物業黨支部書記楊歡説。小區黨支部書記和兵連連點頭,“有的高齡老人下樓不方便,我們黨員可以輪流幫忙買菜……”

  很快,一個冬季關愛獨居高齡老人的黨員幫扶計劃確定下來。

  “遇到問題,物業和小區黨支部一起坐下來商量,共同為居民排憂解難。”楊歡説,以黨建活動為抓手,黨支部共商共建,有利於挖掘特色,讓黨建在基層更好落地。例如,他們組織小區內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楊世俊講黨課,用老人親身經歷來激勵年輕人珍惜當下。

  成都武侯區物業行業綜合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8月,武侯區物業行業綜合黨委成立,在四川率先成立了首個物業行業黨群服務中心。該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有物業矛盾糾紛預防與化解中心,還設立了物業巡迴法庭。“在社區開庭,不僅讓群眾零距離旁聽庭審,也能借此就物業糾紛常見問題進行法律宣傳和答疑解惑。”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翟輝容説。

  和諧成都讓初到這座城市的人也能感受到拂面而來的幸福味道。走在成都街頭,珍惜生活、樂觀豁達、愛吃愛玩愛運動組合成為獨特的煙火氣,折射出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

  與成都著名景點太古裏接壤的玉成街,原本是一條背街陋巷。隨着太古裏人氣的持續彌散,當地不失時機推進了一個名為“玉成集巷”的城市更新項目。一間間樂活小鋪讓老舊院落居民開門即享美好,游客則在各式小椅上享受“降龍爪爪”“鮮切鮮榨”“手打檸檬茶”的愜意。

  一門清雅,一街煙火,一城繁華。“在沉浸式體驗成都的日子裏,最打動我們的,是扎根在繁華中的煙火氣、風景之下的城市溫度和幸福感。”歷時1年抓拍100多位成都市民200多組真實生活鏡頭的導演程方和程曉説。(《瞭望》2023年第47期)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