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2023年全國經濟媒體“成渝之星·鋰電之都”遂寧行採訪調研活動走進四川鋰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鋰源”)。
廠區車間內機器轟鳴,從投料到粗磨、細磨再到噴霧乾燥,每一環節都在有序且高效地進行,呈現出一片繁忙的生産景象。廠區外,各地牌照的大貨車排成了長隊,滿載貨物後,發往寧德時代、瑞浦、欣旺達等大型企業。
四川鋰源繁忙生産的背後,折射出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積極效應。
在四川鋰源展廳內,四川鋰源人力行政總監唐志指着一小罐灰色的粉末,向媒體記者自豪地介紹起“當家産品”:“這是我們的第三代高壓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是提高動力電池的續航里程和能量密度的關鍵所在。”唐志説,傳統磷酸鐵鋰材料壓實密度較低,導致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都不盡如人意。四川鋰源通過研發,成功將壓實密度提高到了每立方厘米2.6克以上,大大提升了電池續航能力。
據唐志介紹,去年,企業的一、二期項目陸續完工投産,四川鋰源現已具備年産8.5萬噸三代高壓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生産能力。
四川鋰源工藝技術部研發主任楊超向記者透露,如今,四川鋰源正依託生産線加快科技轉化和産品創新的步伐,同時,項目第三期也正加緊布局。“完全達産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年産能預計將達15萬噸,預期産值將突破100億元。”楊超説。
企業家日報記者汪洋&&:“以前,我對遂寧鋰電産業的了解僅停留在幾個靠人力操作的小型工廠。但現在,看到這裡的工廠已經實現了高度現代化,簡直讓人刮目相看。”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會長趙健&&,看到企業已經實現了高度的智能化和數字化,他深感震撼。這不僅標誌着技術的進步,更是遂寧企業擁抱創新,不斷進行轉型和升級的生動體現。(記者 李露萍 李霽玥/文 鮑安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