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是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兩周年。近日,以“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在行動”為主題的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宣傳周在雅安正式啟動,《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實踐報告》同步發布。
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景色 雅安日報供圖
作為連接邛崍山-大相嶺山系大熊貓棲息地的重要走廊,以及連接小相嶺-涼山山系的關鍵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對於連接大熊貓棲息地,實現種群基因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雅安片區中的滎經片區和天全片區的建設成果表現突出。
建設成效顯著
差異化打造大熊貓國家公園
近年來,雅安市堅持“先行先試”、突出“有形有效”、聚焦“出色出彩”,高質量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建設,其中有多項工作走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向可文&&,在過去的兩年裏,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成效十分顯著。其中,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一系列工作更是卓有成效。
據悉,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的資源豐富,呈現出劃入全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面積最大、大熊貓野化放歸數量最多和保護歷程最完整等“六大特點”。
在此基礎上,“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高點站位,試點期間就開展園地互動合作先行示範,完善協作執法機制,堅持雅安國家公園社區一盤棋,並差異化打造大熊貓國家公園飛地城市社區和大熊貓清涼、探秘、溯源、放歸、和諧之旅,以及促進‘大熊貓1869’等項目投入使用。”向可文説道。
雅安市委書記夏鳳儉&&,下一步,雅安將致力做好“保護”“合作”“融合”文章,搶抓建設世界大熊貓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重大機遇,促進大熊貓生態、文態、業態“三態融合”,進一步打響“安逸走四川·熊貓看雅安”品牌。
堅持科技引領
展現智慧化管理與科研成果
在持續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的過程中,科技運用亮點滿滿。
定期巡護大熊貓國家公園,是深入一線去守護自然生態的重要工作。以天全片區為例,“在日常巡護中,除了親自上山巡護外,我們還會運用到紅外相機、無人機等科技輔助手段,以及專門建立智慧&&,開發資源管理、綜合執法、防火預警、病蟲害監測等多樣功能。目前,智慧&&重點監測喇叭河景區和國道318線等區域。”大熊貓國家公園天全管護總站黨組成員李永安介紹。
被攝像頭拍到林中水塘旁悠閒漫步的熊貓母子 雅安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生物多樣性監測上,如果説紅外相機等前端感知端能實現對野生動物的全天候保護與監測,那麼對智慧&&系統的運用,就可以及時準確收集點位坐標、數量結構、棲息生境等信息,從而實現原生環境下的“零干擾、全過程”研究。
“我們還時不時圍繞野生動物遷徙、集中活動等區域展開‘雲直播’,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悟到大自然的生態魅力。”李永安補充道。
此外,科研成效、成果展示同樣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科學支撐。近年來,雅安片區相繼建成栗子坪、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和全國首個綠尾虹雉保護研究中心,正探索形成“重點實驗室+野化放歸”的大熊貓遷地保護科研轉化模式。
雅安片區不僅培養了一批一線科研工作者,儲備科研人才力量,還提高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系統化、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為圈養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提供了“雅安經驗”“雅安樣本”。
共建共管共享
充分發揮主人公意識能動性
“近兩年,大家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尤其是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附近的社區居民,甚至能夠詳細介紹當地的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周邊的農家樂老闆也會主動科普自然知識。”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社區宣教公務人員張冬玲説。
在張冬玲看來,居民們主動去宣傳和介紹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情況,更體現了大家主人公意識的提升。這背後,離不開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創新構建的“NPL”(國家公園+政府+在地居民)園地共建機制。
“NPL”園地共建機制如何運行?據悉,雅安市滎經縣通過成立五個縣級共建共管共享委員會,在全省率先實現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的實體化運行。為強化管理,成立了由縣長任站長的國家公園管護總站,設立了全省第一個園地共建正式機構——科級事業單位“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務中心”,統籌國家公園管理工作。
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 雅安日報供圖
此外,在調動居民積極性方面,還設立公益崗位聘請入口社區居民參與建設管理,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試點,鼓勵引導社區發展民宿、農家樂等産業,從而推動形成保護、利用、發展良性循環的園地共建共管體系,最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