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10/0111:03:58 來源: 新華網

四川安岳:千年石窟的守護與傳承

2023-10-01 11:03:58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分享到:

  新華社成都9月30日電(記者尚文意 張海磊)初秋,天濛濛亮,73歲的吳忠富拿着掃把出門了。在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臥佛院景區,他已守護這些國寶整整41年……

  “和常見的造像右臥不同,這座臥佛罕見地左臥於山崖之上。”安岳石窟研究院文化研究科科長楊秀偉説,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一尊左側臥佛。

  安岳,古稱普州,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據史料記載,隨着唐宋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佛教石窟造像由北向南推移,四川廣元、安岳和重慶大足陸續出現不同規模的石刻造像。

  9月21日拍攝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毗盧洞的柳本尊“十煉”修行圖石窟。新華社記者 尚文意 攝

  1982年,安岳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文管所發動群眾上報身邊的文物,臥佛院開始被大眾所知,成為當時第一個被發現的造像,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着調查深入,人們發現,全縣境內竟現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萬餘尊,石窟經文40余萬字,是中國唐宋石窟最集中的縣之一。

  也是從1982年開始,吳忠富成為義務文管員,守護着這些國寶。“好多人問我究竟有沒有意義,這是國家的歷史文化,值得用心去守護。”他説。

  “安岳石窟造像一改早期佛和菩薩必正襟危坐、莊嚴肅穆之態,人性化、世俗化特徵更加明顯。”楊秀偉告訴記者。

  9月21日拍攝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圓覺洞景區的蓮花手觀音窟。新華社記者 尚文意 攝

  驅車往安岳縣城東南方向前行,沿塔子山盤山道一路前行,到達山頂後,毗盧洞便映入眼前。這裡的紫竹觀音造像以雕刻精美被稱為“東方維納斯”。只見造像左腳懸於&外,右腳翹起,隨意而坐,神態倜儻,顯得悠然自得。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之為“蹺腳觀音”。

  四川石窟地質環境複雜,氣候高溫潮濕多雨,文物本體病害複雜多樣。在盡可能地讓更多人一睹精美造像的同時,當地也加快文物保護的步伐。

  記者注意到,毗盧洞景區在造像頂部搭建了鋼架棚,楊秀偉介紹:“這是為了保護像這樣裸露在戶外的石窟造像,應對雨水侵蝕、風化等問題。”

  9月21日拍攝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圓覺洞景區的釋迦牟尼石窟。新華社記者 尚文意 攝

  柳本尊“十煉”修行圖石窟上方外側還加修了窟檐,水滴可直接落到地上而避免了順着岩壁下流。在景區內,工人們也正在加緊進行二期保護項目的施工。

  “水是石窟文物保護的最大‘敵人’,包括風化其實也與水有關。”楊秀偉説。根據各地情況,他們分門別類建立了文物安全&賬,實施分類保護,包括建保護棚、建防護欄、實行環境周邊綜合治理等。

  9月21日拍攝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毗盧洞的水月觀音造像。新華社記者 尚文意 攝

  隨着當地旅游基礎設施愈加完善,如今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在安岳開啟石窟文化之旅。

  白墻黑瓦的民宿、別具特色的石板小路……距離臥佛院1.5公里外的水月集禪意主題商業街區已初見雛形,游客們正在附近農家樂裏品味美食。

  圍繞當地豐富的石窟文化,安岳縣通過“石窟+N”打造文旅融合新方式,使更多人了解安岳石窟的魅力。

  9月21日拍攝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毗盧洞的柳本尊“十煉”修行圖石窟。新華社記者 尚文意 攝

  安岳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楊雅茜介紹,安岳在北部實施“石窟+水”工程,依託臥佛院景區,建設“三谷一街一院”功能區;中部實施“石窟+數”工程,依託圓覺洞、千佛寨景區,打造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東部實施“石窟+山”工程,依託毗盧洞、華嚴洞、茗山寺,打造“安檸石光”巴蜀文化體驗區。

  近年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區域文旅合作也日漸成效。資陽和重慶大足“牽手”,依託石刻資源聯合開發跨區域文旅産品,唱響“資足常樂”跨省文旅品牌。在川渝共同推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題游”精品線路中,石窟石刻藝術文化主題游涵蓋了大足、資陽在內的13個點位。(參與采寫:邢拓、龍泠宇;視頻記者:龍泠宇、尚文意)

【責任編輯:徐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