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09/2610:49:23 來源: 四川日報

揭秘世界科幻大會主場館這些“科幻巧思” 在這裡,開啟一場時空漫游

2023-09-26 10:49:23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在科幻小説和影視作品中,星雲是重要元素。在影視作品《星際迷航》中,進取號星艦穿越星雲,探索未知的宇宙;劉慈欣小説《超新星紀元》中,龐大的船隊在超新星爆發後,在星雲中漂流;《星際穿越》中宇航員庫珀和他的女兒墨菲就曾身處一個由星雲構成的奇異世界。在那裏,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以防止星雲內的黑洞吞噬整個宇宙。
  “星雲”是宇宙未形成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而這樣具有奇幻和神秘色彩的天體,也“漂浮”在成都市郫都區菁蓉湖畔。這就是成都科學(科幻)館,它將在今年10月作為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的主場館開放。
  在項目即將竣工驗收之際,記者前往場館探訪。湖畔夕照,宛若星雲的場館就像打破了“次元壁”,科幻大片走進現實。在場館中穿行,仿佛開啟一場時空漫游。

世界科幻大會主場館效果圖。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供圖

  “漂浮”在地面的“星雲”:每個角度都不一樣
  從空中俯瞰,世界科幻大會主場館,仿佛“漂浮”在湖面上。作為科幻公園的子項目,成都科學(科幻)館三面環湖、一面朝山,和廣闊水域、城市綠廊相連,與遠處西嶺雪山呼應。
  這是一處建在地面的“星雲”,設計方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以“星雲”為靈感,模擬了以一顆恒星為中心不斷膨脹的星雲。不規則多邊形的建築形態,如同“太陽光芒”能量向四週輻射,建築的“觸角”呈放射狀向不同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最長約208米,南北方向最長約251米。這座充滿未來主義的建築,巧妙融入“科幻之都”成都跳動的脈搏。
  建築分為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在地面一層,圍繞中庭布局雨果獎會場(雨果廳)、展廳及博物館三個主要功能主體,三者又通過環形步道、懸挑&&以及大屋面連為一個整體。環繞場館,每個角度都不一樣。
  獨特的建築造型,帶來的是大跨度、大懸挑、大空間等施工難點。場館常規柱跨為9米,最大柱跨達42米。而在雨果頒獎大廳,最大柱跨達到54米,相當於雙向12車道。在建築周圍,均設置有可上人的大懸挑室外&&區域,最大懸挑達21米。
  建築大屋面同樣造型複雜,為空間自由曲面。大屋面中部還局部設置了玻璃採光頂區域。“2.2萬平方米的屋面,採用了上萬塊銀灰色金屬鋁板‘拼圖’。因為坡度與造型的不同,每一塊都完全不一樣。約由3.1萬平方米的鋁板與4800平方米的玻璃共同構成的立面也是一樣情況,每一塊蜂窩鋁板都是超大板塊的定制産品,每塊都有獨立編碼,對精度要求很高。”項目總工程師李樹文説。
  進入“星雲”,仿佛開啟一場時空漫游。從下沉式庭院,進入“時空隧道”,經過一組扶梯直接到達鏡面不銹鋼質地的“火山口”,到達空曠的中庭大廳,讓人感覺豁然開朗。“‘時空隧道’中,我們設計百餘&投影,通過燈光、投影、音視頻等手段,營造一種時空交疊、沉浸式的科幻氛圍。”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建築設計師李尚介紹。
  從中庭連接雨果廳的“大眼皮”,形似眼皮張開的造型,似乎在歡迎游客的到來。進入雨果廳,取自“太陽神鳥”意象的羽毛線條連接天花板和墻壁,像一隻神鳥覆蓋在大廳上。開闊的空間,流動的線條和層次,如同漫步在時間和空間的迷霧之中,進入無垠宇宙。“墻壁顏色沒有具體色號,是雨果廳的限定色。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不同的顏色氛圍。”李尚説,為了營造深邃感和神秘感,顏色的確定經過了多輪打磨。

  透過“科幻之眼”:穿越古今貫通未來
  位於中庭大廳的採光天窗,名為“科幻之眼”,是整個建築的中心。
  “科幻之眼”從三星堆黃金面具獲得靈感,提取“古蜀之眼”元素。1382平方米的“科幻之眼”,寓意着宇宙年齡138.2億年的歷史。
  然而這一設想的實現,面臨結構非常複雜、施工空間異常狹窄等諸多挑戰。
  “科幻之眼”呈馬鞍形態,兩頭高中間低。施工時在控制張控應力的同時,又要控制結構變形。為實現“科幻之眼”曲面順滑、輕盈通透的建築效果,項目團隊結合BIM三維施工模擬,通過對多種施工工序進行驗證,反復比對結構受力、位移變形和經濟成本,提出索托拱殼結構組合施工關鍵技術,採用馬鞍面索托單層拱殼結構,內嵌於不規則曲面雙層網架屋蓋中。
  “簡單説,就是以鋼索為依託,用鋼拱梁為&&,猶如一張牢靠的大網,穩穩地支撐起採光玻璃。最難的就是每個支撐點,在三維空間找定位,必須要非常精準。”李樹文説。
  站在空曠的中庭大廳中“科幻之眼”之下,抬頭仰望,晴日天空遼闊,雨天雨聲嘀嗒,夜晚星空浩瀚。在歷史和當下的疊加下,空間的流動和融合中,澎湃無限想象。“站在這裡,心中一聲感嘆,仿佛穿越古今、貫通未來。”科幻作家賈煜説,這只“科幻之眼”也是三星堆面具的眼睛,站在下面,仿佛是站在古蜀望天,借古人的視角望向天空,好像能感受到古人對未來美好的展望。
  “科幻之眼”如“水滴”般的形狀,讓項目技術人員、科幻迷陸超旭聯想起劉慈欣所著小説《三體》中的“水滴”,“這是一種外星文明的超級武器,形狀類似於水滴,擁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和攻擊力。”陸超旭説,在科幻館中,感覺小説裏的世界有了具象。

  靈活多變的場館:築一場永不落幕的科幻夢
  世界科幻大會的會期僅有短短5天。盛會落幕之後,如何做好會後場館利用?這是場館設計建設之初,項目團隊就在重點考慮的內容。
  相較於單獨的劇院、博物館或是展覽館,科幻館功能混合,在功能設計時就定位為一個綜合型場館,充分考慮了“平會結合”,三個主要功能主體,可滿足會時和會後不同使用場景,成為集科幻、科創、科普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基礎設施。
  “通用開放”“靈活可變”是場館空間設計的關鍵詞。比如在雨果廳,設置了兩幅移動隔斷,可將大廳分隔為三部分。在舉行世界科幻大會的時候,兩列隔斷全部“隱形”,收納到大廳兩側。而在大會之後,可以按照需求,自由開闔,通過大跨度空間和分區設備,實現多種功能靈活轉換。
  此外,雨果廳的巨型窗戶,其實是光電玻璃。從建築內部向外看,是湖景和西嶺雪山。而通電後,從建築外部的室外劇場向內看時,就是一塊彩色高清LED顯示屏,可以進行視頻播放。
  以場館為中心,世界科幻公園也在全面打造中。沿湖建有與科幻、古蜀文化相關的觀賞節點和游玩節點,結合科幻作品IP,打造沉浸式場景再現的體驗互動項目和重要科幻作品展示&&,築一場永不落幕的科幻夢。(記者 王若曄)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