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09/1618:38:26 來源: 新華網

千年羌寨的巨變與傳承

2023-09-16 18:38:26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分享到:

  岷江上游雜谷腦河畔的高山峽谷間,歷經兩千多年歲月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羌寨依山而建,當時因軍事防禦而建的碉樓巍然聳立。古寨外的新寨風格如舊,游人如織。

  今年前8個月,桃坪羌寨接待游客10.97萬人次,帶動整個桃坪鎮銷售特色農産品達2683萬元、實現旅游收入8400余萬元。今年9月,浙江省在桃坪羌寨援建的理縣桃坪鎮衞生院也開始正式運行,當地又一傳統文化——羌醫藥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圖為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游客必去之處是最高處的碉樓,沿山而上,爬過層層獨木梯,登上數丈高的碉樓,山巒河谷一覽無余。羌族群眾在碉樓上供奉着白石和羊角,檐下是金燦燦的玉米棒。

  圖為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碉樓。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羌族阿媽麥西的拿手菜,就是用玉米麵、酸菜湯製作的“黃牛泡澡”。她把老屋改造成了“爾瑪人家”,如今又在新寨建起了4層高的民宿,來的不少是“回頭客”。

  “如今的生活小時候想都不敢想,以前家裏8個兄弟姊妹,人均1畝坡地種玉米,山太陡只能翻山越嶺放山羊。”麥西回憶説,每年賣花椒掙的幾百元是家裏重要的現金收入,採摘季孩子們都是跟着大人中午不休,因為烈日下摘的花椒色紅價高。

  在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麥西坐在老屋的火塘邊。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麥西命運的改變,始於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丈夫貸款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跑運輸。羌族群眾形象地將拖拉機喚作“羊角叉”,希望像羊群一樣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富足。

  後來麥西家的“羊角叉”換成了大卡車,之後又隨着當地大力發展旅游,麥西從賣麵條開始,慢慢走上旅游致富之路。寨子裏70多戶“旅游能人”,帶動全村300多人從事旅游業。

  在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游客在麥西家開的農家樂用餐。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近年來的鄉村振興政策,改善了農業生産基礎設施條件,以前低效益的農牧業結構得到轉變,全村440多戶1300餘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年人均純收入在2萬元左右。”桃坪鎮桃坪村黨支部書記楊步義説,過去全村在山坡上養了1000多只山羊,因影響生態、效益較低,現已無人放牧。在農牧專家的幫助和鄉村振興資金的推動下,當地從單純種玉米、青稞,發展到種供應成都市場的蓮花白、番茄。近幾年全村發展1000多畝果園,種植櫻桃等效益高的水果,平均畝産值達6萬元左右。

  千年羌寨,生活日新月異,獨特的文化傳統得到傳承弘揚。每逢羌歷新年當地就要舉辦花兒納吉賽歌節,慶典在《敬酒歌》《打獵歌》《嫁女歌》等羌族歌曲中走向高潮。

  在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王嘉俊老人介紹“腰磨”。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王嘉俊老人用20多年的時間在桃坪羌寨辦起了一個民俗文化博物館,收集、展示羌文化藏品1000多件。王嘉俊説:“你看這三組當地文物——陶釜、銅釜、鐵釜,時間跨度在千年以上,形制卻相同。這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符號,我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能一直流傳下去。”

  圖為四川省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碉樓。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我是本地的羌族,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裡。”年逾八旬的王嘉俊説,很高興在這個年紀還能看到桃坪羌寨的興旺、文化的傳承。(記者肖林、王曦、邢拓、龍泠宇)

【責任編輯:徐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