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09/0810:53:01 來源: 四川日報

託管着萬畝良田 90後“田保姆”這樣種好糧

2023-09-08 10:53:01    來源: 四川日報
字體:
分享到:

“田保姆”廖成勇操作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記者 曹凘源 攝

  9月6日下午,位於德陽廣漢市連山鎮的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大片綠中帶黃的稻田在夕陽映照下,隨風搖曳。沉甸甸的稻穗,幾乎壓彎了稻稈。
  在距離稻田不遠處的廣漢市惠民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剛巡田回來的廖成勇一頭扎進辦公室,拿出一個小本子寫寫畫畫,又不時撥打電話,和客戶分別確認時間。“水稻收割在即,必須盡快做好規劃,從哪開始收割、什麼時間去、路線怎麼走、客戶的時間是否合適……這些都要提前做好準備。這是一場與天氣和時間的賽跑,耽誤不得。”
  今年30歲的廖成勇是連山鎮本地人,也是惠民專合社的職業經理人。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鎮上最年輕的中級新型職業農民。當地農戶更願意叫他“田保姆”。託管着萬畝良田,90後“田保姆”如何種好糧、收好糧?

  新農人掀起“種田熱”

  社會化服務“補短板”
  2018年,廖成勇大學畢業後,先在一家國企工作。後來得知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落戶連山鎮,一場“目的明確”的“返鄉從農”計劃在他心中開始籌備。
  廖成勇説,惠民專合社經常購買或試用的各種農業智能化設備,有些説明書是英文、韓文,甚至個別機器只附有代碼,老一輩人很難看懂,學習起來也吃力;此外,專合社運營管理方面也存在短板,需要更科學的發展規劃。“新農人”不僅要會種地,還要會操作各種設備,更要會寫文案,“我回來可以更好地補短板。”
  2020年,廖成勇加入惠民專合社,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我們這邊家庭農場都‘小而全’,規模不大但設備齊全,農場主幹完自己承包地塊的農活兒,農機就閒置了。”在廖成勇看來,這是一個機會——本着“物盡其用”原則,他們開始完善和擴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業務範圍。目前,惠民專合社可以提供農資配送、農機服務、後期加工全環節農事服務,甚至將業務拓展到農機維修管護等領域。
  在廖成勇帶領下,惠民專合社的農機數量和質量、農機服務面積、機庫硬體設施性能等有了顯著提升。“目前我們全託管的土地有1萬多畝,提供單環節或多環節社會化服務的土地有3萬畝左右,服務田塊達20萬畝次。”
  不少農民的種植技能水平也在提升。廖成勇説,專合社定期組織技能培訓,並通過農機作業返利、農戶在專合社務工、二次分紅等方式幫助大家增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兼職’搞農業,專合社成員的數量、素質也在提升。”

  耕作方式機械化

  “大戶帶小戶”助農增收
  記者在惠民專合社農機裝備中心看到,拖拉機、耕地機、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各種機械設備裝備齊全、維護良好,儼然是一家“農機服務超市”。
  “育苗、插秧、施肥、植保、機收、烘乾……我們全程機械化作業,‘一條龍’服務。”廖成勇介紹,和過去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耕作方式有了天壤之別——曾經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已經被機械化、智能化設備和操作方式所取代。特別是作業環境方面,不少農機還配備全空調駕駛室,作業舒適度大幅提升。
  技術進步帶來的是效率提升。廖成勇介紹,以插秧為例,如果按照過去人工手動插秧方式,一個人一天只能完成2畝地,而借助農機設備通過機械化作業,一個人一天可完成40畝地的插秧工作。“我們新採購的全自動育秧流水線設備即將到貨,相比於常規産品,這套設備可提高3倍工作效率。”
  米袋子滿起來,錢袋子也要鼓起來。採訪中,一個細節讓記者印象深刻——在惠民專合社所在的廣漢市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的展廳內,展出了各類稻種以及國內外各大品牌農資樣品,價格、簡介十分清楚。
  “我們既當農機服務者,又是農資推薦家,農戶只需要關心‘種什麼’,‘怎麼種’都由社會化組織完成。”廖成勇介紹,農戶可以先在前&諮詢,而後工作人員會“一對一”按需進行推薦,再洽談簽訂合同,最後等農戶回款後再付款。比如水稻,惠民專合社每年都會更新“稻香杯”和農業農村廳近期推薦的品種。同時,也會根據農戶需求,推薦高産抗病或其他品種。
  惠民專合社目前採取“大戶帶小戶”的社會化服務模式,針對全程或單環節託管服務,分別制定合同示範文本、收費標準和農機操作規程,增強託管服務、機械化作業的適用性,規範作業服務行為,每畝平均節約成本600元左右。
  9月8日,廖成勇作為代表,接收廣漢市第一台220馬力的農用拖拉機,用於開展農田田型改造。“搭配土地平整儀,我們可以更高效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增産增收。”望著眼前即將收割的稻田,廖成勇説,“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説不定産量還能破紀錄。”(記者 曹凘源)

【責任編輯: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