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打穀子,請把聯合收割機早點開過來。”
“放心,已準備好了。”
8月20日一大早,自貢榮縣賴河壩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種糧大戶郭長春,給榮縣新橋鎮滙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劍華打電話。電話那頭,羅劍華給郭長春吃下“定心丸”。
該園區是榮縣最大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以水稻種植為主,實行稻蝦(藥材)輪作、稻漁共生,糧油播種面積3.97萬畝,高標準建成稻漁綜合種養基地1.56萬畝,年産值2.56億元。
這裡也是自貢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的一個縮影: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生産出更多優質安全的糧食,為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貢獻力量,加快建設特色精品農業強市。
向土地要效益 一田三用一水三收
站在田埂上,看著長勢飽滿的稻穀,郭長春喜笑顏開:“水稻畝産值1300元,水稻收割後種澤瀉,畝産值4500元,再加上田裏養小龍蝦的收益,一年一畝地的産值能實現‘千斤糧萬元錢’的目標。”
水稻、澤瀉、小龍蝦,在賴河壩糧油現代農業園區這片沃土裏,實現了一田三用、一水三收。
自貢地處川中丘陵地區,耕地面積僅有270萬畝。因此,自貢把建設“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作為提升耕地質量、提高單産的關鍵一招,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潛力,實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程,打造一批田網、路網、水網、電網、互聯網“五網”配套和規模化、一體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五化”聯動的現代高標準農田。
“改造土地田形,提升耕地平整度;改造灌排設施,提升旱澇保收能力;改造田間道路,提升生産便捷度;改造土壤結構,提升耕地質量等級。”自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上半年,自貢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2.2萬畝。“以前水稻畝産只有400公斤,高標準農田打造後,現在畝産500多公斤。”郭長春説。
系列舉措,推動做精做優現代農業。目前,自貢糧食播面常年穩定在352萬畝以上,産量實現十六連增,建成稻粱、柑橘、茶葉、禽兔等特色産業基地310萬畝;創建2個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大安區現代農業産業園入選2023年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名單。
向技術要效益 複合種植模式“遍地開花”
前段時間,富順縣童寺鎮老寨村村民李祿聰的高粱賣了上萬元,下半年還能收幾百公斤的再生高粱。此外,她還種植了10畝水稻。
李祿聰所在的童寺鎮,是富順龍貫山稻粱現代農業産業園的一部分。目前,園區建成30萬畝優質“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生産基地,輻射帶動全縣建成50萬畝優質糧食基地。
自貢大力推廣“高粱+再生高粱”“中稻+再生稻”“玉米(高粱)+大豆”等複合種植模式,讓農民鼓起“錢袋子”。今年上半年,自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9元,同比增長6.5%。
自貢突出發展“中稻+再生稻”産業,兩季畝産近千公斤、居西南地區前列,再生稻常年蓄留95萬畝、畝産240公斤。同時,發展“高粱+再生高粱”産業,建成基地38萬畝,總産量突破12萬噸,每畝增産300公斤。自貢還發展玉米(高粱)套作大豆46萬畝,畝均增産130公斤,大豆耕種規模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貢選1號、貢秋豆5號、貢夏豆12號等大豆品種在全國推廣,富順縣、貢井區被列為全國大豆科技自強示範縣。沿灘區與自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合作共建高標準南方大豆種源基地,做強南方大豆“芯片”,助推“貢豆”走向全國。(記者 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