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14日電(記者張海磊、唐文豪、龍泠宇)“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夏日午後,歌聲從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社區雙槐樹街90號院的一棟老式居民樓裏傳出。
沒有專業的音響、燈光,也沒有樂隊伴奏。志願者楊曉清正在深情演唱,她的觀眾只有87歲的谷君怡。老人邊聽邊跟着哼唱,還不時豎起大拇指。一首《母親》唱完,表演者和聽眾手牽着手,眼含熱淚。
6月29日,在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社區谷君怡老人家中,楊曉清為老人朗誦詩歌。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一個觀眾的劇場”是在民政部門指導、支持下,由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和社區志願者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志願者們定期走進孤寡、空巢等特殊老年群體家中,以藝術表演的形式,送去溫暖和關愛。
客廳、床邊成了舞&
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是在錦江區水井坊社區培育發展起來的社工組織。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利君介紹,他們走訪調研發現,雖然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但大部分獨居老人卻感受到寂寞、孤獨。因此,從2011年開始,他們把喜歡唱歌跳舞的志願者組織起來,把客廳、床邊當成舞&,為老人送文藝上門,後來發展成“一個觀眾的劇場”項目。69歲的楊曉清就是第一批志願者。
6月29日,在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楊曉清(右)和志願者陳強(左)與社區工作人員提前交流受助老人情況。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成華區保和街道勝天片區以保障性住房小區為主,片區內孤寡、獨居等空巢老人較多。77歲的關潤是低保戶,常年獨自一人在家。雖然有兩個女兒,但平時如果他身體沒有什麼問題的話,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和子女們見上一面。
十幾平方米的客廳被關潤收拾得乾乾淨淨。孩子們的山地自行車、吉他、玩偶擺件……靜靜地擺放在房間角落裏,仿佛子女們依舊陪伴在老人身邊。關潤説,他眼睛不好,平時也不會用智能手機,只有桌子上的收音機陪伴他打發了無數個日夜。
7月6日,12歲的小志願者晏俞軒來到老人家中,家裏的寧靜被悠揚婉轉的豎笛聲打破。“平時一個人,好久沒有這麼熱鬧過了!”關潤眼神裏滿是期待。
除了表演節目,社工組織還整合資源為老人購買慰問品,志願者們也發揮特長,陪老人聊天、檢查身體。
6月29日下午,楊曉清和志願者陳強來到谷君怡老人家。只見谷君怡穿一件藍白花的背心,正坐在椅子上看電視。自從患有膀胱癌後,她開始行走困難,走路要靠輔助器。“血壓控制得怎麼樣?”楊曉清退休前在部隊從事醫療工作,有一定的醫護經驗。每次去老人家,她還攜帶電子血壓計、體溫計為老人進行基本的生命體徵監測。
6月29日,在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社區谷君怡老人家中,楊曉清為老人表演舞蹈。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我們給你表演節目,你喜歡嗎?”老人左邊耳朵聽不清,楊曉清貼在她右邊耳朵處大聲問道。
“喜歡。”聽到節目,谷君怡露出笑容,拍起手。
歌曲《南泥灣》《母親》,詩朗誦,舞蹈……寬敞的房間裏頓時熱鬧起來。
“每個人都會老去”
楊曉清説,她已經當了十餘年志願者,唱歌跳舞是這些年一直堅持的愛好。
每次去上門表演,她都會自帶一個工具包。裏面有一個小擴音器,要提前把需要放的配樂拷進優盤裏;一個節目本,上面記錄着從2012年開始寫的歌詞、節目規劃;還有表演民族舞蹈時用得上的服裝道具……
6月29日,在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楊曉清(右)和志願者陳強(左)在排練節目。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雖然只有一個觀眾,志願者們每次都一絲不茍、情緒飽滿地完成演出。為了使自己的表演更專業,楊曉清每週還要到老年大學學習舞蹈、詩朗誦、合唱。
志願者陳強今年已經85歲,他説,身邊很多同齡人因為身體原因走不出家門,他想把外面世界的變化講給他們聽。為了給老人們講好故事,他看新聞,跟別人聊天,收集身邊的好人好事、家門口的變化,再自己組織語言。“老人一般喜歡聽老歌,要準備一些這種節目。”陳強説。
據介紹,在成都,“一個觀眾的劇場”項目有固定志願者2000多人,涵蓋社區退休群體、學生群體、企事業單位人員等。
晏俞軒雖然小學剛畢業,但做志願者的經驗豐富。每次從社區到老人家的路上,他都是邊走邊練要表演的節目。到老人家裏後,他會細心觀察,從老人養的鸚鵡、墻上的畫等細節處打開話匣子。
7月6日,在成都市成華區保和街道勝天片區黨群服務站,晏俞軒(右)和小夥伴在入戶志願服務前參加培訓。新華社記者 龍泠宇 攝
成華區還有一個老年舞蹈隊,最初5、6個人跟着社工去老人家,去的路上他們還擔心“家裏空間太小,演不開”,可當表演了一次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團隊裏的30多人全部參與,每年暑假他們還帶着孫子孫女一起。
“每個人都會老去,我們也希望老了不這麼孤單。”楊曉清説。
“你們就是我的家人”
目前,“一個觀眾的劇場”項目已經從成都的水井坊社區走向全國。107個城市、2000多個社區已為上萬名老人提供了“文藝服務+支持陪伴”的服務。
楊曉清説,十餘年裏,很多她服務過的老人已經去世,但收穫的那些點滴感動是她持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十一年前,她來到80多歲的肖青雲大爺家。老人離婚後,獨自撫養一個60多歲、患有智力障礙的女兒。
第一次上門時,只見肖大爺和女兒的床挨着,每個床旁有個小板凳,兩人一前一後坐著看電視。表演節目時,肖大爺非常開心,一直鼓掌。但他女兒低着頭,偶爾抬頭看一下再低下,仿佛置身於熱鬧的環境之外。
後面每次上門,楊曉清稱呼肖大爺的女兒為肖大姐,她教給肖大姐抬頭看節目,也教她笑。再後來,肖大爺驚喜地告訴她,女兒正在發生變化:會主動招呼人了,會跟着哼唱兒歌,也開始&&掃地、洗碗……
有一次,楊曉清無意中聽到肖大爺説,從未聽過女兒叫爸爸。於是,她慢慢教肖大姐説“爸爸,我愛你”。害羞的肖大姐一開始不好意思,後來一字一句地説了出來。聽到後,肖大爺嘴唇發顫,眼睛裏噙滿淚水,楊曉清也為之動容。
還有一位老人身體殘疾,一直獨身一人生活。楊曉清、陳強和另一位志願者經常到他家表演節目,時間一長,老人和三位志願者無話不説。
有次當地媒體曾組織為老人拍全家福的公益活動。老人告訴楊曉清:“我沒有親人,你們就是我的家人,想邀請你們三位志願者和我一起拍個全家福。”
如今,雖然老人早已去世,但那張闔影楊曉清始終珍藏着。
成都市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值得關注。“一個觀眾的劇場”溫暖了老人,讓空巢不“空心”,也有效推動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