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06/1916:29:18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丨厚植文化底蘊振興鄉村

2023-06-19 16:29:18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字體:
分享到:

  ◇官塘村以鄉村原有的“川西林盤”為基底,保留樹木、竹林和房屋,將砂器燒制、蜀錦織造等非遺文化植入其中,村裏的田地輪作油菜和水稻。如今,這些田野景觀成了旅游“打卡”地

  ◇截至2022年底,成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已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352宗,成交面積3528畝,成交金額28.62億元

  ◇成都加大鄉村公共資源投入,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七有兩保障”九大類25小類104項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制度並軌、標準統一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丁 任硌 陳健

  成都市郫都區青杠樹村,游客在油菜花田裏拍照打卡(2023年3月13日攝)胥冰潔攝 / 本刊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成都的鄉村振興不是把農村變成“新城”或“城中村”,不是把農民“遷走”,而是城鄉融合,建設具有地域風格、歷史文化底蘊的鄉村。

  一方面保留“川西林盤”等生態本底和鄉村文化,一方面推進鄉村現代化、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中,成都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生活富裕,鄉村“年輕人又回來了”。

  保留鄉村原生態“城鄉融合”

  春日裏,田野長滿金黃色的油菜花,白墻灰瓦的川西民居周圍是茂密的竹林,池塘中魚翔淺底,三三兩兩的游人在路邊“農家樂”品着蓋碗茶……

  蒲江縣鐵牛村內,新村民們為柑橘製作了信息牌,供游客了解。胥冰潔攝

  這是《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成都天府新區正興街道官塘村見到的情景。稍向遠處望去,就是天府新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這裡距離在建的489米中西部最高摩天大樓僅十分鐘車程。有人説這裡像“童話世界”,還有人説這裡是“成都南門的世外桃源”。

  官塘社區沒有“洋大怪”的人造景觀,到處保留着鄉村“原生態”。村外車水馬龍,村裏充滿野趣鄉愁。村民廖兵一家住上了全新的安置房,還開辦了民宿。“受緊鄰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會展客流帶動,民宿生意不錯,一年能掙30多萬元。”廖兵説。

  蒲江縣鐵牛村內,新村民們為柑橘製作了信息牌,供游客了解。胥冰潔攝

  50歲的村民李雲昌原來是走村串戶幫人辦宴席的鄉廚。如今,他在村裏開了一家“豆花飯”餐館。“一到周末,來村裏旅游的市民很多,都是看中我們這裡原汁原味的鄉村環境,餐館生意很好。”李雲昌説。

  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董雲帆説,成都聚焦“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從頂層設計、制度供給等入手,以“川西林盤”等典型生態區域為突破口開展試點,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川西林盤”由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和外圍耕地等組成,是成都平原一種集生産、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鄉村聚落。官塘村黨委委員代俊英説,官塘村以鄉村原有的“川西林盤”為基底,保留樹木、竹林和房屋,將砂器燒制、蜀錦織造等非遺文化植入其中。村裏的田地輪作油菜和水稻。如今,這些田野景觀成了游客“打卡”地。

  “作為21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不能在城市現代化的同時,留下破敗的農村。”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張佳説,成都統籌做好鄉村規劃,對14萬個“川西林盤”進行系統保護,既保留鄉村原有風貌和鄉土文化,具有鄉村美學,又引入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郫都區青杠樹村(無人機照片)(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郫都區郫筒街道長樂村楊家院子是“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項目之一。過去,這裡枯枝落葉滿地,沒有排水系統,農戶習慣在房前屋後潑灑生活用水。林盤開展衞生整治,建設污水管網,打造涼亭、微綠地,顏值大幅提升。“過去使用燃氣、排水都不方便。現在通過保護、改造,環境變好了,生活方便了,自家茶鋪生意也越來越好,一天能掙幾百元。”長樂村村民安運兵説。

  “差異化互補”發展鄉村産業

  過去,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是一個相對貧困村,全村以糧油種植為主,幾乎沒有二三産業,房屋破舊。農戶增收主要靠外出務工,村裏空心化嚴重。從2013年開始,五星村依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項目,啟動了新村建設。

  如今,五星村青瓦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觀光小火車穿梭在油菜花海。依託大田景觀、生態濕地、美麗新村等資源,帶動全村民宿、餐飲、文創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新老村民開辦的民宿發展到70余家,村集體經濟積累資産3000多萬元。

  民宿“蝸牛拾光”的老闆胥鳳是土生土長的五星村村民,過去她在阿壩州開旅館,聽説了村裏的變化,她返鄉創業投資180萬元開辦民宿,一到周末7間客房全部客滿,去年收入70多萬元。“村裏的生活條件好了,産業發展起來,就業崗位增多了,很多年輕人又回來了。”胥鳳説。

  俯瞰崇州市五星村局部(無人機照片)(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許多有見識、懂經營的新村民和返鄉創業者,帶動老村民一道,共走鄉村振興路。五星村黨委書記高志偉過去也是外出務工大軍的一員,經過一步步打拼,當上了成都一家知名企業的商業物業板塊負責人。懷着對家鄉的感情,他回到五星村擔任村幹部。

  “為了解決游客周末爆滿、工作日稀少的問題,村裏從單一經營民宿,向鄉村培訓研學新産業發展。”高志偉説,村裏建立“五統一分”經營機制,鼓勵群眾把閒置房屋流轉出來,由村集體統一做好品質、品牌。五星村先後被評為全省“農民夜校示範基地”“鄉村振興特色現場教學基地”。

  崇州市五星村內的一家民宿(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今年開春以來,成都市新津區張河村村民李曉彤家的客房周末基本是滿房狀態,需要提前好幾天預訂。2018年以來,張河村探索利用閒置的集體建設用地和村民民居,打造了以27棟民宿為主體的“共享農莊”,形成“體驗農場+特色餐飲+自然教育”的鄉村旅游場景,吸引城裏人前來休閒度假。

  “‘共享農莊’採用‘保底+分紅’的機制,村集體以土地入股,每年有保底收益,農莊也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張河村黨總支副書記李媛媛説,“共享農莊”運營以來已接待游客10萬餘人次,帶動村民經營起20多家餐飲、民宿和茶館等,村民就地就業400餘人,返鄉創業12人,村集體經濟年收益近6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5%。去年,村集體成立公司,首個入股的民宿項目已開業運營。

  董雲帆説,成都推動城鄉産業差異化融合,發展與鄉村特質相匹配、與城市功能相錯位的多元業態,使區域産業在差異發展、錯位發展、協同發展中共促共進,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

  在蒲江縣明月村、鐵牛村,來自天南海北的新村民,在鄉村開辦民宿、藝術工作室、文創工坊,兩個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身為城市建築師的鐵牛村新村民施國平,現在是一名鄉村規劃師。他對明月村、鐵牛村進行了總體規劃,明月村活化利用邛窯遺址“明月窯”,將村子打造為國際陶藝村。鐵牛村依託生態農業和小橋流水、橘林成片的鄉村景觀,開展農産品加工,帶動鄉村文化旅游。

  鄉村品牌和産業運營,助推着産業興旺。郫都區三道堰鎮青杠樹村憑藉生態環境、田園風光、川西民居、林盤特色,打響了品牌。青杠樹村土生土長的青年創客姚少雙與好友薛東,借鄉村變景區的東風,成立成都青年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打造農創産品。他們推出的青杠古法木榨菜籽油、青杠菌下飯菜、青杠老酒、青杠油菜花蜂蜜等,成為游客到青杠樹村旅游的熱門“伴手禮”。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縮小差距”

  崇州市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五星村村民龔學倫拿到了《農村宅基地資格權證》,前來承租宅基地和房屋的鄭光雄拿到了《農村宅基地(房屋)租賃使用權證》。

  “我拿到使用權的證書,使用期內可以放心對民宿進行裝修,不用擔心房子裝好了,農戶又要求收回房屋。”鄭光雄説,這讓他決定加大投資,打造標杆民宿。

  出租宅基地和房屋的龔學倫也很高興:“證書在手,就算租房協議一簽20年,也不擔心時間久了,宅基地和房子變成別人的。”

  改革推動着鄉村變革。郫都區友愛鎮子云村村民羅素清一家6口人,原來住在村裏的低窪地帶,房屋老舊潮濕。如今,借助村裏開展的宅基地有償騰退項目,他們搬進了210平方米的新居,樓下有車庫,樓頂有露&。

  “一分錢建房款不用花,自家只負責裝修,就能住上這麼上檔次的新房子,我感覺比城裏的樓房還好。”羅素清高興地説。

  “村民建房的錢,來自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子云村黨委書記肖黃波説,村裏有閒置的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將這些“沉睡”的資源盤活,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成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暢通阻礙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堵點”。董雲帆介紹,成都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領域,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截至2022年底,成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已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352宗,成交面積3528畝,成交金額28.62億元。

  同時,成都加大鄉村公共資源投入,推動城鄉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建設。目前,成都行政村(社區)光纖通達率100%,農村無害化衞生廁所普及率94.4%,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95.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七有兩保障”九大類25小類104項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制度並軌、標準統一。

  郫都區長樂村村民楊劉成説:“現在我們在家裏有衞生廁所、現代化廚房,出門有休閒健身廣場,走的是水泥路,很多農戶買了車,我們也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鄉風也更加文明。簡陽市平武鎮尤安村將孝敬老人、鄰里和睦、遵紀守法、子女教育等納入積分,以戶為單位評比,評比積分與禮品兌換挂鉤。“農村曾經不良風氣和不好的生活習慣,已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王超群説。(《瞭望》2023年第25期 )

【責任編輯:鄭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