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 > 正文
2023 06/0315:24:43 來源: 新華網

“紅色中華”牌匾“回家”

2023-06-03 15:24:43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分享到:

  新華社成都6月3日電(記者吳光於)6月2日,一塊鐫刻着“紅色中華”四個大字的牌匾,在歷經多年風雨洗禮後,回到了它的“家”。

  當日,在新華社四川分社與雅安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學社史、強信念、建新功”主題黨日活動上,雅安市文化工作者、收藏愛好者史晉川將他珍藏的牌匾捐贈給了新華社。

  6月2日,雅安市文化工作者、收藏愛好者史晉川(前左)將他珍藏的牌匾捐贈給新華社。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今年78歲的史晉川是一位退休工人,多年來從事漢磚畫像研究,也熱愛木雕藝術。

  “2020年秋天,一位蘆山的朋友説他從天全縣一戶農家收來一塊刻有‘紅色中華’字樣的牌匾,詢問我是否有收藏價值。我初看照片,認為這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後來又做了大量案頭工作,了解到《紅色中華》報與新華社的淵源。我意識到,這塊牌匾可能是當年《紅色中華》隨紅軍長征的重要見證。於是花費重金,帶着崇敬的心情將它帶回了家。”史晉川回憶説。

  圖為史晉川收藏的刻有“紅色中華”字樣的牌匾。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1931年11月7日,伴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新華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在江西瑞金成立。1931年12月11日,紅中社開始出版印刷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

  1934年秋,紅軍踏上長征的漫漫征途。紅中社的戰友,一隊隨中央紅軍前行,一隊留守蘇區繼續辦報,迷惑敵人。

  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軍在雅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都發生在雅安。前行隊伍中也有新華社的革命先輩,他們以筆為刃,披荊斬棘,和戰士們一起走過艱難萬險。

  “這段光榮的歷史雖有大量史料佐證,卻鮮有實物留存。這塊牌匾再次將新華人的長征示於世人。它能完好保存至今,離不開雅安人民對紅色文物的珍惜與愛護,更離不開雅安市對紅色歷史的深入挖掘,對長征精神的大力弘揚。”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王丁説。

  6月2日,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王丁在活動中致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歷經歲月洗禮的牌匾雖有些斑駁,仍能清楚地辨認出左側的落款——“中央紅軍瑞金機關報戈麗書”。戈麗,是紅中社最早的編輯之一李伯釗的筆名。《紅色中華》報創刊之初,她承擔了大量文字編輯、校對工作。1934年,她隨紅軍一起長征。牌匾落款時間為“民國二十一年冬月初七”,即1932年12月4日。

  “從牌匾的工藝上看,不是雅安的。從這個落款時間上推測,應該是從瑞金一路隨着紅軍走過來。”史晉川分析。

  “‘紅色中華’牌匾再現雅安,既是雅安豐富紅色文化的具體體現,也是新華社與雅安市跨越歷史的特殊邂逅。”雅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聶穎&&。

  6月2日,中共雅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聶穎在活動中致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當天的捐贈儀式結束後,新華社研究院新聞史研究室主任萬京華以《鐵肩擔道義 熱血鑄豐碑》為題講授黨課。新華社四川分社的青年代表以一首激情澎湃的詩朗誦《我們的名字》向先輩致敬。

  6月2日,新華社研究院新聞史研究室主任萬京華以《鐵肩擔道義 熱血鑄豐碑》為題講授黨課。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6月2日,新華社四川分社青年代表表演詩朗誦《我們的名字》,向先輩致敬。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希望我捐贈的這塊牌匾將來能發揮它的作用,為新華社社史、為中國新聞史研究做出貢獻。也希望它能激勵後輩,鼓勵他們向先烈學習,弘揚長征精神,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史晉川説。(完)

【責任編輯:徐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