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5月20日電(吳曉)傳統土坯房改建成民宿,推窗即見邛海濕地;牛圈變身時尚咖啡屋,精緻甜點好評如潮;身着彝族傳統服飾的游客嬉戲藍花楹下,斑駁陽光灑滿古村的石板路……今年“五一”期間,位於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的大石板古村,成了新晉熱門打卡地,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日均客流超1.5萬人次。
西昌,被稱為“春天棲息的城市”,入列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縣。近年來,西昌市堅持“全域旅游、首位産業”發展戰略,強化文旅賦能、聯農帶農富農機制,促進一三産業深度融合,打造了大石板古村、長板橋村、中澤油橄欖莊園等鄉村旅游熱門點位,探索出一條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2022年,西昌以文旅融合為主導的服務業佔GDP比重46.74%,全市鄉村旅游直接帶動9萬餘人、間接帶動45萬人創業就業。
拼接圖片:上圖為中澤油橄欖莊園裏的西溪裏花園咖啡廳,下圖為橄欖油咖啡。新華網吳曉 攝
民宿“活化”村落 村民吃上旅游飯
“不好意思,我們的房間都已經訂滿了。”這是西昌山有木兮精品民宿負責人陳笑羽在“五一”期間重復得最多的一句話。儘管假期已接近尾聲,仍然不斷有游客打來諮詢電話。“五一”期間,眾多市民游客在大石板古村體驗鄉村旅游的魅力,民宿一房難求。如果時間退回幾年前,這是當地村民無法想象的畫面。
“以前村裏不少房屋都是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基礎設施也不完善。”據大石板社區婦聯主席肖文婷介紹,2019年,當第一家民宿在大石板古村開門迎客時,村民們都大為不解,認為村子連年輕人都留不住,憑什麼吸引外地人來旅游。
然而,在以陳笑羽為代表的古村首批民宿經營者看來,大石板古村有着優秀的旅游資源稟賦,村民無法發現它的美,“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大石板古村的民宿,可以遙望邛海濕地。(受訪者供圖)
大石板古村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地處邛海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內,緊鄰中國最大城市濕地公園——邛海國家濕地公園。當地陽光燦爛、風景宜人、依山傍水,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特色鮮明的茶馬文化。
“我們當時就想,不能守着‘金山銀山’過苦日子,要向旅游‘要飯吃’。”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大石板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尹俊是這個古老村落變化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據他介紹,2019年,在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中,原鐘樓村、核桃村、民主村合併為大石板社區,大石板古村鄉村振興一期項目也隨之啟動,以保留古村文化和村落原貌為核心,讓古村落重煥生機。同時,該村以民宿主導村域産業,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構建起“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機制。村民們改變了幾十年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吃上了“旅游飯”。
俯瞰大石板古村。(西昌市文廣旅局 供圖)
據統計,目前大石板古村共有民宿232家,2100余間房,3300余個床位。村裏的旅游業態也日趨多元,村民在“家門口”支起了小吃攤,彝族傳統服飾旅拍店從年初的3家擴展到30多家。
大石板古村的民宿。(西昌市文廣旅局 供圖)
數據顯示,2021年大石板社區共接待游客9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8640萬元;以鄉村旅游為主的第三産業解決就業1200餘人次,其中本社區就業人口415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2023年,大石板鄉村振興項目入選“2022四川十大城鄉融合案例”。
夜幕下的大石板古村。(西昌市文廣旅局 供圖)
旅游反哺一産 擦亮農業金字招牌
走進位於西昌市安哈鎮的中澤油橄欖莊園,1500余畝園區依山傍水,白色燈塔書屋矗立林間。游客品嘗特色橄欖油咖啡、漫步橄欖種植觀光區,在颯颯風聲中,仿佛能感受到畫家梵高筆下橄欖林古老的氣息。
依山傍水的中澤油橄欖莊園。(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中澤油橄欖莊園是依託北河油橄欖基地建設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種植有兩百多種油橄欖樹。園區以油橄欖為核心,將鄉村生産生活與休閒娛樂觀光相融合,是西昌市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戰略示範工程。
“我們原本的主業是搞科研,做橄欖樹的選種育種。2018年左右,園區有了第一批慕名而來的游客。當時我們旅游設施並不齊全,沒有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甚至連講解員都沒有。”中澤公司北河基地管委會主任黃勇&&,為了不讓游客失望,員工們只能硬着頭皮上:游客需要講解,他們就是導游;游客需要歇息,他們就是接待員、咖啡師……送走游客後,他們就又變回了管理者、農技師與研究員。
小朋友在研學游中品嘗橄欖油。(受訪者供圖)
油橄欖樹形優美、四季常青,園區地理環境優越、有山有水,發展旅游業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現在,園區建有油橄欖種植觀光區、科研生産區、水上休閒娛樂區、游客服務區、油橄欖主題花園餐飲區、民宿體驗區、油橄欖博物館展示區等功能區,實現了科研種植基地向景區轉變,年游客接待量1萬人以上,旅游收入超300萬元。
“發展景區能夠以旅游業反哺農業,不僅能宣傳油橄欖産品、油橄欖文化,擦亮油橄欖金字招牌,還解決了周邊村民就業問題,帶動周邊群眾增收。平時我們能固定提供70個就業崗位,旺季能提供上千個崗位。務工人員日均收入超過100元。”因農旅融合解鎖了數種身份的黃勇&&,今年園區計劃引進更多文旅領域的各類人才,“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不斷探索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在油橄欖園區內務工的附近村民。(受訪者供圖)
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西昌模式”
如今,鄉村旅游已成為西昌市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小村落、産業園變身旅游景點,吸引八方來客走進西昌的廣袤鄉村,既帶來了火爆人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西昌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西昌市&&《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扶持和獎勵辦法》等10項政策,設5000萬元文旅發展基金,通過創意設計、音樂産業、演出産業、手工藝等六個方面賦能鄉村振興。
據介紹,西昌市通過創意設計與鄉村建設結合打造文旅特色村鎮49個,入選四川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優秀案例;打造“邛海濕地音樂節”等音樂品牌10個,培育200余支民俗文化隊伍;推進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村寨、創意農業發展,打造文旅融合景區11個,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示範市。2022年以文旅融合為主導的服務業佔GDP比重46.74%,全市鄉村旅游直接帶動9萬餘人、間接帶動45萬人創業就業。
4月30日,人們在西昌市建昌古城游覽。新華網發(李結義 攝)
“西昌通過開展文化旅游賦能地區發展,打造‘民族地區文旅帶動型’鄉村振興模式,探索文旅融合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西昌路徑’。”西昌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下一步,西昌將把建設“全國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作為鄉村文化價值轉化的一大抓手,構建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四位一體”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以“文化+”特色村鎮、“文創+”農業産業、“文博+”鄉村文化、“文旅+”鄉村度假、“非遺+”節慶演藝五大文化鄉村振興生態圈,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