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黃曉蕓
一頭是景色宜人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歷史文化,一頭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如何銜接起這兩頭,並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天府旅游名縣——四川涼山西昌市的答案是:深入挖掘開發文旅資源,將城市的“軟實力”轉為經濟發展“硬支撐”。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來,西昌充分挖掘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做好資源保護、打造産品、培育産業“三道題”,不斷探索文旅資源品牌保護利用轉化路徑,釋放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形成文旅資源品牌保護利用的“西昌經驗”。
如今,這場文旅産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結出豐碩成果:2022年,西昌接待游客2195.7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2.83億元,文化旅游成為第三産業的核心支柱。
資源保護強基礎
在邛海碧波蕩漾間,與荷花、飛鳥、漁船相伴;登上瀘山,賞湖光山色,一覽城市全貌;走在街頭巷尾,置身於藍花楹裝點的童話世界……這些都是西昌優美的生態環境給游客帶來的體驗,在這背後是西昌在生態保護方面下的功夫。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
西昌在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上,實施邛海全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瀘山中央城市森林公園生態修復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開展“大規模綠化西昌行動”等增綠護綠活動,加快推進全域綠化,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西昌街頭的藍花楹。
除了自然生態資源,西昌還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底蘊厚重的古城建築、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絢麗多彩的非遺文化吸引着各方游客。
目前,西昌全市境內有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昌)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禮州)各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大洋堆遺址),高枧漢晉古城、禮州文昌宮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列入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共有3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州級14個、縣(市)級21個。
為了做好“保護”這道題,西昌從市域、中心城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與傳統巷院、文物古跡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七個層面,有序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工作。西昌開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查和認定工作,為非遺項目建立起詳細的“數據庫”和集中展示廳,推動非遺文化永續流傳。西昌還相繼啟動了建昌古城、唐園、陳家大院等文旅項目建設,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內涵。
打造産品謀轉化
豐厚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共同構成了西昌文旅家底,如何把這些資源産品化,是西昌文旅事業發展一道必答的題目。打好“山水牌”“人文牌”,西昌以文旅品牌IP打造為突破,提出打造“邛海康養度假”IP、“歷史文化名城”IP、“和美鄉村田園”IP、“航天文旅”IP,將文旅資源開發出多重價值,轉化為游客們可感知、可參與的文旅産品。
如今,在邛海瀘山景區,游客們可以泛舟水面,徜徉花海、參觀鳥類生態博物館、騎游綠道、參與自然科普研學活動,還可以參加西昌邛海濕地國際馬拉松賽、西昌邛海國際帆船賽,在運動中感受西昌的魅力。
如果想沉浸式體驗西昌的歷史文化氣息,建昌古城、唐園為游客們提供好去處。建昌古城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跡、四川最大木結構城市群落,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2022年11月1日,經過修繕的建昌古城“重啟”,高大巍峨的城樓、雄偉蜿蜒的城墻、青石鋪就的深巷、翹檐凌空的古建群落、古色古香的九街十八巷、典雅精緻的四合院……漫步街區,讓人仿佛置身於幾百年來商賈雲集的熱鬧繁華之地。夜景是唐園一大亮點,5萬餘套燈在“一城、一水、一街”“一塔、一樓、一閣”之間勾勒出一幅“夜幕下的璀璨之城”圖景。
火把節。
西昌還推出了《彝紅》《阿惹妞》等大型演藝節目,讓游客感受彝族獨特的風土人情。火把節、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邛海濕地音樂節的舉辦,豐富了西昌的文化內涵,提亮了西昌的“顯示度”。彝族銀飾、彝族漆器、彝族服飾,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主題的T恤、衛衣、冰箱貼,熱辣美味的火盆燒烤,清新自然的藍花楹限定雪糕……各種各樣的文創産品也讓游客深度體驗西昌的魅力。
培育産業創動力
自去年11月開街以來,建昌古城游客絡繹不絕,已然成為西昌市文旅新地標。2023年春節期間,建昌古城共接待游客60.4萬人次;1月25日,建昌古城單日接待游客突破10萬人次,位列四川省景區接待游客人數第三。“五一”期間,建昌古城接待游客達36.6萬人次。
建昌古城。
成為文旅“新秀”的秘訣不僅在於古城本身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特色,還在於建昌古城以市場和産業手段開闢新天地,以文旅産業為自身提供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建昌古城在古建保護中統籌推進文旅商有機融合。現在的古城內,有非遺手作、創意零售、風情美食、“網紅”茶飲、文創市集、精品民宿等業態。西昌本地特色燒烤、四川火鍋、茶飲、精品民宿、彝族特色文化體驗等多個商家已陸續進駐,多元文旅消費體驗使古城持續煥發活力。
旅游的火熱也拉動了居民的收入。孫霞2003年來到建昌古城開了一家“孫記姐妹油茶”。古城“重啟”後,孫霞的店面從20平方米擴大到100平方米,營業時間也從以往的中午12點延長到晚上9點,日均銷售額可達4000元到5000元,“五一”假期最高一天銷售額1萬元。據孫霞介紹,以前店舖的顧客主要是居民,現在有7成是游客。
大石板古村。
文旅産業的發展也給面向邛海的大石板古村帶來新活力。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特色鮮明的茶馬文化,西昌市大石板社區以村落原貌為核心,通過修舊如舊、翻新如舊等建築手法,發展民宿産業,走上了向文旅、康養産業轉型的道路,越來越多的農民吃上了旅游飯、生態飯。目前,全村共有232戶民宿,平均每戶年收入超3萬元,年收益增長率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