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新聞

海西都蘭:昔日畝産千斤糧 今日戈壁“四季青”

2023-03-30 15:54:10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本網綜合消息:高原初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素有“柴達木糧倉”之稱的香日德鎮田間地頭整齊排列着一排排溫室大棚,大棚中一片綠意盎然。

圖為王亭榮介紹茄子種植産銷情況。 李雋 攝

        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的香日德鎮屬柴達木河沖積性斜坡平原,水資源豐富,土壤富硒,光照豐富、晝夜溫差大,適宜農作物成長。七十年代,香日德就連續三次創造了春小麥單産全國紀錄,1984年香日德小麥創單産1006.65公斤的世界高産紀錄,這也將柴達木綠洲農業載入了世界農業史冊。

圖為務工人員移植芹菜苗。 李雋 攝

        在香日德鎮下柴源村都蘭柴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51歲的王亭榮和技術員正在溫室大棚中查看試種的羊肚菌生長情況。

        “我們的平菇産量銷量都很好,今年我們試種了羊肚菌、猴頭菇,目前羊肚菌菌絲已經出來了。”王亭榮指着土地中發白的菌絲説,如果成功了他們還要嘗試種靈芝、赤松茸等珍稀菌類。

圖為都蘭縣電商中心展示的農特産品。 馬銘言 攝

        在育苗溫棚,兩個農民正在將一盤密密麻麻長到10厘米高的芹菜苗移植到黑色的小格子盤中,身後的格子盤依次排列。

        “這裡是芹菜和甘藍,還有西藍花、茄子、菜花等十幾種蔬菜都可以不間斷育苗,不間斷種植和不間斷採摘,實現一年四季的不間斷生産。”王亭榮説,野茄子嫁接上進口品種後根係發達、病蟲害少、成活率高,成活後能採摘14到16個月,畝産可達2.5萬斤。

        王亭榮介紹,合作社流轉佔地454畝,溫室大棚125棟,種植露天蔬菜110畝。2022年生産各類蔬菜2000噸,銷售地區為本地、格爾木以及西寧青藏高原農副産品集散中心。每年合作社都能吸納周邊近200人來務工。

        大棚中整理茄秧的村民蔡紅説:“我從2013年就在合作社種菜,去年分紅2萬多加上工資能有5萬多。像我一起分紅的還有53個人,根據年限工作不同,收入不一樣。”

        在都蘭縣現代農業(藜麥青稞)産業園,青海高遠錦禾生態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堆滿了成袋的各色藜麥,年産6000噸的藜麥加工生産線正在工作。

圖為産業園區藜麥生産線。 李雋 攝

        “我們全年會試種來自西藏、雲南和省農科院的500種藜麥,根據生長情況在我們在流轉的1800畝基地種植,目前産品有白藜麥米和三色藜麥米兩種,都是種植和加工‘雙有機’藜麥,通過網絡電商銷往全國,在北上廣銷售比較好。”該公司生産車間負責人史雲説。

        都蘭縣電商服務中心負責人張楠介紹,通過培訓、企業孵化、對接産銷渠道等方式提升民眾電商意識,幫助他們通過電商的形式把農産品銷售出去。中心目前宣傳展示的150多種農特産品在去年的電商銷售額達4000多萬。同時建成三級物流體系,全縣106個村中77個村有服務站點,民眾寄遞費也從15元降到8元左右,有效推動了電商發展。

        都蘭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宋志剛説:“我們全面融入綠色有機衣畜産品輸出地建設,柴達木枸杞入選中歐地理標誌互認産品名單,藏羊肉、牦牛肉成功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培育省州級農牧業龍頭企業21家,枸杞全産業鏈産值超50億元,初步建成‘枸杞、藜麥、青稞、牦牛、藏羊’五大産業支撐,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1%。”

[責任編輯: 丁學良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79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