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新聞

海西都蘭:聚焦“青山綠水” 賦力經濟發展

2023-02-21 18:03:58 | 來源: 都蘭縣委宣傳部

        聚焦“青山綠水” 賦力經濟發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香加鄉孟克&村地處洪水川腹地,全村居住以蒙古族為主,黨員25名,擁有草場84.4萬畝、飼草飼料地200畝,飼養各類牲畜2.7萬頭(只)。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15萬元,村集體經濟總量達50余萬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萬元。

        近年來,為解決孟克&村基礎設施薄弱、生産資料少、畜牧業發展潛力小等問題,村黨支部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按照“草原上謀出路、土地上做文章、環境上換效益、民生上辦實事”的發展思路,立足“小”的實際,做好“精”的文章,為一三産業發展賦能,全力推進村集體經濟倍增發展,同時着力夯實牧業村發展基礎,走出了一條符合牧區實際的鄉村振興之路。

        發揮“體系制度”優勢,確保組織保障

        孟克&村始終堅持把黨的建設放在第一位,以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堅持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加強班子成員黨性教育和理論政策學習,確保“兩委”班子在思想上不脫節、工作上有思路。同時,壓實村黨支部書記責任,實行集體研究、集體協商,堅持黨建與村務同研究、共部署、壓落實,形成責任明確、齊抓共管的黨建工作格局,以強健的組織力和凝聚力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細落實。

        黨員的黨性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也就變強了。“怎麼讓村裏富起來”“牧區的發展思路在哪”“種植哪個作物比較好”這樣的問號逐漸就多了起來。

        立足“生態保護”實際,厘清發展思路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幹出來的!”村“兩委”班子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一直以來,村“兩委”班子同村民想在一塊、幹在一塊,積極謀劃發展思路,盤點村內資源,找短板、找不足、找均衡。歷年來,孟克&村因區域短板,村裏的群眾只能依靠草場進行放牧,雖能帶來經濟效益,但隨之而來的生態危機也日益凸顯。為改變這種現狀,村“兩委”首先打起了在村內試種披肩草的“主意”,如果能在村內的草場上成功試種披肩草,或許可以在解決生態危機的問題上“撕開一條口子”。在縣鄉兩級政府的支持下,很快種植披肩草項目就得以實施,試種第一年,披肩草種植大獲成功,生態危機也得以解決,“靠天吃飯”的草原一下子變成了“自食其力”的牧場,孟克&村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改善了,牛羊的食物也有了,但“怎樣既能使村集體經濟增收,又能使牧民增收?”又成了村裏的“頭疼事”,為此,村“兩委”經常開會到深夜。“集中圈養,雇人打理……”,你一言我一語,一條條“錦囊妙計”匯聚到一起,為孟克&村的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

        做好“集體幫扶”文章,夯實産業基礎

        為解決對抗風險能力弱、産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孟克&村“兩委”班子集思廣益,充分利用國家對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扶持,聚焦“牧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新路子,按照“村集體經濟幫扶+農戶養殖+村集體收益”的牛羊養殖新模式,通過爭取項目資金49余萬元推動養殖業,為村內牧戶購買適齡母羊,待母羊産一定數量羊羔後,統一賣出,償還集體經濟本金與利息外,剩餘盈利均為牧戶所得。通過此養殖模式,牧戶每年可增加3000余元收入,村集體經濟每年可多增收4萬餘元。通過做好“集體幫扶”文章,盤活了村集體收益,有效促進了牧業産業發展,實現了農戶增收、集體增效。

        “以前我沒有本錢買母羊,現在好了,村集體對我的幫扶,讓我對養殖有了很大的信心,‘借雞生蛋’讓我每年可以多掙3000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了。”60歲的村民巴金高興地説。

        孟克&村通過探索村級集體資産增值新路徑,充分將區域短板轉化為發展優勢,把資源轉化為經濟收入,不斷爭取資金項目,依託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立有效利益聯結機制,做好環境保護、村民增收、産業發展“三篇文章”,推動鄉村産業大發展,農民大增收,實現群眾有收入、村集體有收益的目標,讓群眾和集體經濟增收實現“共贏”。

        下一步,孟克&村將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充分利用好發展集體經濟的各類政策,繼續擴大村民養殖規模,做大做強養殖産業,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以産業振興促鄉村振興,讓村集體經濟“活”起來,讓鄉村振興更有“奔頭”。

 

[責任編輯: 潘彬彬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8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