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珍貴青銅器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通過驗收。
記者從青海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24年7月,保護修復項目正式啟動,歷經13個月精準實施,完成本體保護修復、科學分析檢測、影像資料採集等核心工作。本次保護修復的15件文物均為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遺存,其中二級文物1件,三級文物14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與科學價值。
項目實施過程嚴格遵循“最小干預”“可再處理性”等文物保護原則,以科學檢測數據為支撐,通過高清影像和X光探傷技術,可以無損地了解器物的內外部結構和保存狀態;通過掃描電鏡能譜分析儀、顯微紅外光譜儀、X射線衍射分析儀等專業設備,解析銹蝕物成分及文物鑄造工藝;在此基礎上繪製病害圖、統計病害數據,為每件文物量身定制修復方案。在修復過程中,清除文物表面的層狀堆積、粉狀銹、硬結物等病害,對銹蝕導致的殘缺、穿孔部位進行補全,不僅顯著增強文物物理強度、恢復器物完整性,更充分展現其歷史原貌及價值,完全滿足展陳、研究等多元利用需求。
驗收過程中,專家組給予項目高度評價,認為項目實施過程科學嚴謹、操作規範標準、數據詳實可靠,圓滿達成文物的保護修復目標;文物修復前後效果顯著,達到“遠觀一致,近看有別”的行業標準,為後續文物研究、展示利用及同類文物保護項目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記者 倪曉穎)
【糾錯】 【責任編輯:魚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