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路子“牛”産業“牛”經濟——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久治篇-新華網
新聞
2025 11/24 09:18:26
來源:青海日報

“牛”路子“牛”産業“牛”經濟——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久治篇

字體: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這裡不僅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也是青、甘、川三省的交界地,是青海名副其實的“東南門戶”。氣象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全省年降水量最大的高寒純牧業區,久治縣因受到氣溫、降水的垂直變化及緯度的雙重影響,灌叢類草場、高寒草甸類草原分佈其間,在山嶺縱橫重疊之處孕育出了一片片優質的天然牧場。

  年保玉則山下好牧場,好山好水育出好牛羊。肉質鮮美、純天然無污染的久治牦牛,早已取得國家地理標誌、國家綠色有機認證、全省首個“特優”氣候品質認證等多項榮譽。“久治牦牛”的金字招牌愈發響亮,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青海通過構建全産業鏈、培育龍頭企業、推動品牌化運營等舉措,為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注入強勁動能,成為當地群眾生産生活與經濟收入的“壓艙石”。

  錯時種草,圈窩子裏的“營養大餐”

  莽莽崑崙山,仿佛有意將青藏高原分割成東西兩段。東崑崙山南面是巴顏喀拉山支脈,年保玉則是這裡的最高峰。如果你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飛越年保玉則鳥瞰這片壯美的土地時就會發現,久治縣的行政區劃板塊神似一頭雄壯的野牦牛。智青松多鎮是它的大眼睛,加絨拉熱爾是厚嘴唇,蜿蜒流淌的夏容曲是有力的犄角,高聳的尼龍山是碩大的蹄子,地勢平坦的哇爾依就是粗壯的尾巴。

  瑪可河流域的白玉鄉身處這幅野牦牛圖的下半身,被一場剛剛降臨的冬雪覆蓋。然而,白玉村生態畜牧業養殖合作社的格日加,並沒有因為雪情的提前到來而像前些年一樣手足無措。

  因為,春天冰雪消融大家趕着牦牛去夏窩子放牧後,就提前在一個又一個冬窩子的草場上播種了由政府免費發放的優質牧草種子。這片土地經過一個夏天的“歇息”,在大塊牛糞的滋養下長出的牧草早就快半人高了。

  過去,牧民靠天養畜,冬春季節飼草匱乏是牦牛養殖最大的“痛點”。如今,“圈窩子”飼草種植正如火如荼。

  “你可別小看這一片片‘圈窩子’,它可是我們牦牛的‘冬天糧倉’和‘營養大餐’。”格日加指着一捆捆金黃色的草捆,臉上洋溢着笑容。

  “圈窩子”飼草種植成了一項推動生態畜牧業發展與草原生態保護的良好舉措,有效減少了對草原放牧的壓力,大大提升了牲畜出欄率。這片小小的“草業革命”,不僅解決了飼草瓶頸,更從源頭上為牦牛産業的提質增效打下了堅實基礎,成為全産業鏈上堅實的第一環。

  毋庸置疑,圈窩子里長出的“營養大餐”這一模式,就是久治縣破解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矛盾的有效路徑。

  “我們不僅鼓勵牧民發展‘圈窩子’種草,還建成了規模化飼草種植基地,為冬春季節的防災抗災保畜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久治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長莫華青説出這番話時底氣十足。

  久治縣不僅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更在綠色發展道路上邁出了鏗鏘步伐。政府集中規模化飼草種植、群眾主動參與、家家種草,成為草原生態修復的關鍵舉措。通過草業先行策略穩步推動畜牧業發展,對確保牲畜出欄、增加牧民收入的作用不言而喻。

  “今年,我們鄉出欄牦牛18600頭。按照每頭牛平均5000元的價格計算,銷售額達9000多萬元。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牦牛産業經濟就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索乎日麻鄉黨委書記李敏一語中的。

  正如李敏所言,久治縣通過整合資金實施萬頭牦牛、萬隻藏羊養殖基地等輸出地示範縣建設項目後,走出了一條切合發展實際、具有高原特色的人草畜協調平衡、生態生産生活共贏的綠色發展路子。徹底改變了牲畜“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成為當地群眾生産生活與經濟收入的“壓艙石”。

  牦牛趕集,交易市場的“財富密碼”

  養好了牛,如何賣個好價錢?過去信息不暢、渠道單一,好牦牛未必能賣出好價格。今年10月,久治縣青甘川三省交界活畜貿易陸港基地建設項目(以下簡稱畜産品交易市場)正式投入使用後,現代化交易市場的興起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11月16日,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的久美多傑,拉着十幾頭牦牛來到畜産品交易市場。這個時間,已經過了牦牛交易的高峰期,不用排隊也不用等待,他很快完成了過磅稱重的環節,拿到了8萬多元現金,心裏甭提多高興。

  這裡就像牦牛的“證券交易所”,通過集中交易、公開競價,價格對經紀人和牧民都透明了。大家按照牦牛的膘情、年齡等級公開市場定價,讓養殖戶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出生於江西的劉思俊,是畜産品交易市場的負責人之一。已經在果洛工作生活了39年的他,時常操着一口流利的藏語與牧民交流。

  “市場短短運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交易量就達到了54000多頭,交易額近3億元。今年,我們屠宰後的牦牛肉主要銷往西藏、四川、浙江等地。其中,西藏的訂單是1000多萬元,浙江的訂單是200多萬元,青海本地各個寄宿制學校的訂單超過了400萬元。目前,還有5000多萬元的庫存,預計在春節前就能銷售一空。”從劉思俊説的這個賬本不難看出,“久治牦牛”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影響力大幅提升,自然銷路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

  對於地處交通要道的久治縣來説,這一畜産品交易市場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産業升級具有重大作用,不僅能有力帶動牦牛産業提質增效,還能推動形成以牦牛産業為核心的産業集群,可有效破解交易地點分散、流通渠道不暢、規範標準缺失等問題。

  “畜産品交易市場的運行,對久治縣來説實現了産業模式從‘單一養殖’向‘全産業鏈’發展的轉型。而且,牦牛的交易形態也從原先單一的‘零散交易’到‘平台聚合’的轉變。”久治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婁桑傑説。

  的確如此,這個總投資8800萬元、總佔地面積約42824平方米的畜産品交易市場,並不是單純以收購牦牛為目的,而是涵蓋了從收購、屠宰到加工、冷鏈,再到物流、出售,以及牦牛下游産業牛油底料、牛雜食品、牦牛火鍋等全産業鏈發展模式。其“輸出”質量不斷提高,終究會贏得市場一席之地。

  這個充滿活力的平台,如同一顆強大的心臟,將“青字號”招牌擦得锃亮,久治的優質牦牛肉和全國市場緊密連接起來,讓財富的活水精準滴灌到牧民手中,“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也就日漸清晰。

  點糞成金,循環鏈上的“綠色閉環”

  牦牛産業鏈的盡頭是什麼?在久治,答案是新的起點。龐大的牦牛養殖産生的糞污,在這裡不是負擔,而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以前,牛糞除了用來燒火以外,就沒啥大用處,從沒想過也能賣錢。現在,我們把多餘的牛糞送到收購點,每1立方米能賣個80元左右的價格。”智青松多鎮養殖戶熱旦尖措,剛剛送完一車牛糞後,坐在農用車駕駛室裏發出感慨。

  熱旦尖措口中的收購點,就是我省青南地區最大的有機肥生産基地——青海天空牧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運送到這裡的牛糞疙瘩,最終變成了“金疙瘩”。

  生産車間負責人蘭周,從2017年建廠時就在生産一線。在他的記憶裏,每年公司都要和各村養殖規模較大的合作社簽訂牛糞訂購合同,將收集來的廢棄的牛糞經過精細化篩選後,開始長達30多天的自然發酵,再經過一系列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一袋袋高品質的有機肥便呱呱墜地。

  “除了常規的牧草有機肥以外,我們還研發生産了花卉專用肥、果樹專用肥等,以便適應市場更多類型的需求。用牛糞生産的各類有機肥,能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腐熟牛糞中的有益微生物能抑制病蟲害,從而提高農作物的抵抗力。”説到有機肥的好處,蘭周如數家珍。

  配方科學、養分齊全,有機含量極高的純天然肥料,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板結。最終,它帶着這些閃光點又回到了飼草種植基地,為優質的牧草提供充足的營養,形成“草畜糞肥肉乳”全産業鏈循環發展模式。

  這個“綠色閉環”,不僅解決了養殖污染問題,保護了三江源的生態環境,更降低了種植成本,提升了牧草品質,讓整個産業鏈在綠色、可持續的軌道上行穩致遠。

  走進久治縣“農體文旅商”融合發展基地的大小展廳,用牛糞製作的各類文創産品琳瑯滿目。在這裡,牛糞又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含義和實際用途。

  用牛糞與中藏藥材混合製成的高原藏香,氣味沉靜舒緩。各類擺件、水杯、雕塑、裝飾畫等精美工藝品,體現了對牦牛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創新利用,牛糞的“跨界”,在這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你看,這個就是用牛糞為原料製作的牦牛糞紙。我們通過發酵和提取工藝分離出纖維,製成紙張后可替代傳統木材造紙。最重要的是,降解後的牛糞紙會變成肥料,對草原的生態保護作用顯而易見。”周桑吉的這番話彰顯了他們團隊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本土文化的深刻感悟。今年,他所在的公司生産的藏服、唐卡、藏香、手工藝品、牛毛和用牛皮製作的氆氌包等各類文創産品的交易額近400萬元。

  “牛”路子、“牛”産業、“牛”經濟。從一棵草到一塊肉、從一杯奶到一袋肥、從一坨糞到一張紙,久治縣用實踐生動詮釋了何為“全産業鏈”。這條鏈,鏈出了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鏈出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更鏈出了牧民口袋中的真金白銀。一頭牦牛,真正成為了撬動雪域高原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色杠桿”。(記者 祁萬強 李永波 桑結加)

【糾錯】 【責任編輯: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