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運會群眾比賽三人籃球。

男子10000米比賽結束後運動員擁抱致意。殷之皓 攝
四年一度的全運盛會,是競技的賽場,也是青春的見證。
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上,青海省體育代表團實現了參賽人數與項目數量的雙突破,這不僅是一次體育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曲高原兒女拼搏不息、奮鬥不止的壯歌。他們用汗水澆灌夢想,用拼搏書寫榮光,從珠海的海岸線到廣州的田徑場,從金灣路飛馳的車輪到射箭場上緊繃的弓弦,那一抹“青海藍”在賽場上劃過一道道堅韌的弧線,寫下屬於青海的體育答卷。
拼搏,是高原兒女最動人的語言
“心率,171。”衝刺訓練的強度已接近極限,但張葆山依然毫不猶豫地追上車隊。這樣的場景,在青海省體育代表團備戰期間屢見不鮮。
老將李自森在終點衝刺時因變速器故障與獎牌失之交臂,他説:“結果有遺憾,但過程沒有遺憾。我有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隊友和團隊。”
齊吉卓瑪在20公里競走比賽中咬牙堅持,名列第八。衝線後,她禮貌地向觀眾微笑,眼神中卻難掩遺憾。教練王世剛説:“她從去年開始身體就有些問題,但為了全運會不敢用藥,今天這場比賽是硬生生頂下來的。”
拳擊運動員楊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因肋骨骨裂不得不退賽,最終收穫銅牌。站在領獎&上,他輕輕撫摸胸前的獎牌,眼眶濕潤。不甘,卻無悔。
“00後”小將馬文良在男子10000米決賽中摘得銅牌,他的師兄仁青東知布在比賽中為他領跑、卡位,犧牲個人成績成全團隊榮譽。馬文良説:“這塊獎牌的光芒是屬於我們這個團隊的。”
……
這些瞬間,沒有金牌的閃耀,卻有着比金牌更珍貴的力量,那是堅持的力量、團隊的力量,是高原人骨子裏“不走捷徑、不懼艱難”的體育精神。
在十五運會上,青海省體育代表團在保證傳統優勢項目穩中有進的同時,潛優勢項目也嶄露頭角。射箭賽場上,藏族姑娘沙拉措在反曲弓女子個人賽中躋身八強,這是青海射箭項目自1997年以來,時隔28年再次在全運會中進入前八。她與王瀟暢搭檔的混團組合首次參賽即獲第七名,標誌着青海射箭項目重返全國前列;柔道小將程淋在激烈競爭中斬獲第七名,山地自行車選手揚毛措在女子組比賽中獲得第八名,展現了青海運動員在新興項目上的成長潛力。
更令人振奮的是,青海在群眾體育項目中同樣表現亮眼。本屆全運會群眾項目中,青海派出189名運動員參加14個大項的角逐。中國式摔跤運動員冷知布多傑奪得第五名,女子三人籃球闖入全國十強後,雖止步小組賽,卻展現了青海群眾體育的蓬勃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群眾比賽門球項目中,首次組隊參賽的青海省門球隊歷史性地獲得混合五人制A組第6名的好成績。門球運動成為第十五屆全運會比賽項目,極大地激發了門球愛好者的熱情,更為門球運動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全新的發展機遇。
這些成績不僅反映了青海群眾體育的深厚基礎,也體現了體育在促進全民健康、增強社會凝聚力方面的獨特價值。
保障,是青海體育最堅實的腳步
成績的背後,是青海體育改革與發展、科技賦能與保障的堅實支撐。“十四五”期間,青海提出打造“高原體育強省”的戰略目標,從訓練基地建設、科技賦能、人才培養到體育産業融合,全面布局、系統推進。
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作為“冠軍的搖籃”,在過去43年中培養了42位世界冠軍。在“十四五”期間,投入1.2億元進行升級改造,構建了“訓、科、醫、教、服”一體化運營體系。基地依託黃金海拔和獨特自然環境,為運動員提供了高原訓練、體能康復、心理調控等全方位保障。近年來,多巴基地不僅服務本省運動員,還吸引了全國乃至國際運動隊前來集訓,成為青海體育的一張亮麗名片。
青海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與多巴基地科技服務部門密切合作,為運動員提供機能評定、訓練監控、營養指導、傷病預防等科技支持。通過高原訓練重點實驗室的平台,青海在高原訓練理論與方法上不斷探索,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科學訓練體系。運動員在賽前、賽中的實時數據監測與賽後效果評估,為訓練方案的優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青海通過“體教融合”等模式,拓寬了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路徑。青海省體育職業技術學校、海北藏族自治州業餘體校被評為全國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省足球、籃球青訓中心及市州分中心的建立,進一步夯實了青少年體育基礎。此外,“冰壺進校園”“射箭進校園”等項目的推廣,讓更多青少年接觸並熱愛體育,為青海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群眾體育發展的可喜局面,得益於青海着力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十四五”期間,青海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實施室外健身器材提升工程、城市擴容工程,利用“金邊銀角”建設小型體育公園、百姓健身房等便民設施。青海建設體育公園17個、全民健身中心8個、標準田徑跑道足球場3個、籠式足球場75塊、戶外公共服務設施5個、健身步道85公里,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96平方米,較“十三五”末增長了0.39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37.9%,全省年均開展各類群眾賽事活動超500場次。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科學健身指導、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等活動,逐步構建起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全民健身服務網絡。
青海代表團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全面落實反興奮劑教育准入制度,培訓運動員和輔助人員6500餘人次。在全運會備戰與參賽過程中,青海代表團未發生一例興奮劑違規事件,實現了“拿乾淨的金牌”的目標。
未來,是青海體育最廣闊的舞&
青海體育在全運會賽場上的突破,是青海加快推進高原體育強省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青海以體育為紐帶,推動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産業協調發展,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體育發展路徑。
體育與旅游、文化、生態的融合,成為青海體育發展的鮮明特色。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高原馬拉松賽、青BA籃球聯賽等IP賽事,不僅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也帶動了旅游、文化、農牧等産業的發展,更塑造了青海“綠色、健康、活力”的形象。2025年環青賽綜合效益再增長,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騎游大會、高原馬拉松等賽事直接拉動了地方消費。體育賽事的“溢出效應”日益凸顯,成為青海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青海通過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國際民族傳統射箭精英賽等活動,保護和傳承了賽馬、摔跤、射箭等民族體育項目。同時,通過完善競賽規則、創新活動形式,讓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目前,全省擁有射箭場(館)258個、賽馬場17個,民族體育文化的根基越扎越深,民族體育已成為促進民族團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
青海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市場培育,推動體育用品製造、體育培訓、體育康養等産業加快發展。2025年,青海&&《金融支持體育産業發展若干措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産業。同時,依託冰雪、山地等特色資源,開發“冰雪+旅游”“山地+戶外”等新業態,為體育産業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已經落下帷幕,但青海體育的腳步從未停歇。從馬文良萬米奪銅的喜悅,到齊吉卓瑪競走拼搏的堅韌,再到沙拉措射箭突破的驚喜,每一個瞬間都凝聚着青海體育人的汗水與夢想;當環青賽的車輪繼續飛馳,當冰雪運動在崗什卡綻放,當更多孩子因體育而擁有健康與夢想,這些都見證着青海高原體育強省建設的堅實步伐。
再回首,這抹“青海藍”,不僅是賽場上奮勇拼搏的顏色,更是青海體育邁向未來的底色——堅韌、純凈、充滿希望。(記者 王宥力 殷之皓 劉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