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的晨光中,格爾木東出口的戈壁灘上,巨型白色罐體非常搶眼。罐體內,零下194℃的極寒環境中,無形的電能正以液態空氣的形式靜靜“蟄伏”。這裡便是中國綠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最大液態空氣儲能示範項目現場,這個被工程師們稱為“超級空氣充電寶”的巨無霸,正悄然完成着電能“時空轉移”的魔法,成為我國液化空氣儲能領域的新標杆。

圖為項目沙盤。 格爾木融媒馬俊傑 攝
這裡是格爾木東出口——中國綠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投資建設的青海省6萬千瓦/60萬千瓦時液態(化)空氣儲能示範項目現場,在這片廣袤的高原之上,眼前這些看似平凡的景象,實則暗藏玄機。
破冰之舉:高原上的技術攻堅戰
2022年1月,青海省“揭榜挂帥”新型儲能項目發榜,液態空氣儲能這一前沿技術成為攻堅焦點。彼時,這項技術在國內尚屬空白,國際上也僅有少數國家處於探索階段,高原規模化應用更無先例可循。
中國綠髮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組建聯合戰隊,一場針對“卡脖子”技術的攻堅戰正式打響。團隊歷經無數次試驗,終於突破深低溫梯級蓄冷技術瓶頸,研發出常壓低溫存儲系統,成功解決了空氣存儲和恒壓釋放的核心難題。

圖為項目現場。 格爾木融媒馬俊傑 攝
2023年7月1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作為建設單位,中國綠髮青海分公司與技術攻堅團隊克服高原環境帶來的重重挑戰,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七項國際創新技術融入工程實踐,成功實現液化空氣儲能技術從百千瓦級到萬千瓦級的規模化放大突破。
中國綠髮青海分公司液化空氣儲能項目部副經理姜宇告訴記者,目前,項目基建及設備安裝已完成,進入緊張調試階段,計劃2025年內正式投入運營,其全國産化設備配置,標誌着我國在該領域徹底擺脫了對外依賴。
能量魔法:零下194℃的“儲電密碼”
在中控室的大屏幕前,中國綠髮青海省液化空氣儲能項目部技術專工錢亞東説:“這個項目的核心,就是讓空氣在極寒中‘變身’儲能載體。”技術人員為我們揭開了能量轉換的神秘面紗。這套總功率6萬千瓦、儲能容量60萬千瓦時的系統,運作原理看似簡單卻暗藏精密玄機。
電網低谷時段,多餘電能驅動壓縮機運轉,凈化後的空氣被壓縮成高壓高溫氣體,經冷卻後送入冷箱液化,最終儲存在常壓低溫儲罐中,而壓縮過程中産生的熱能則被回收存儲在高壓球罐內;用電高峰來臨時,液態空氣經加壓氣化,在蓄冷介質和回收熱能的雙重加熱下,形成高壓高溫氣體驅動膨脹機發電,實現“谷電峰用”的完美閉環。

圖為項目現場。 格爾木融媒馬俊傑 攝
液態空氣的密度是常溫氣態空氣的750倍,卻能在常壓下安全存儲。這項技術不僅解決了傳統儲能密度低、安全性差的痛點,更具備清潔低碳的突出優勢——運行工質就是空氣,全程無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設備壽命長且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在戈壁、高原等極端環境下均可穩定運行。
硬核賦能:構建世界液化空氣儲能布局
作為目前全球在建規模最大的液態空氣儲能項目,其建成後將創下發電功率和儲能規模兩項世界第一。單次儲能可連續放電10小時,輸送60萬度清潔電能,全年輸電量約達1.8億度,足以滿足3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配套建設的25萬千瓦光伏項目,更讓這個“充電寶”擁有了綠色能源自給能力。

圖為項目現場。 格爾木融媒馬俊傑 攝
今年3月,該項目成功入選中關村論壇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同時躋身國家能源局新型儲能示範項目和能源領域首&(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就像新能源發電的“穩定器”,在光伏大發的白天,多餘電能被儲存起來;夜晚用電高峰時,液態空氣“釋放能量”,有效破解了可再生能源“棄風棄光”和電網供需失衡的難題。
這項技術為“沙戈荒”地區新能源基地建設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其大規模利用冷能的獨特優勢,更有望破解這一世界性難題。隨着項目投産,我國能源科技創新將實現從“跟跑、並跑”向“創新、主導”的關鍵轉變,為全球新型儲能産業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夕陽西下,戈壁灘上的罐體群與遠處的光伏板構成壯麗畫卷。這個誕生於高原戈壁的能源巨無霸,不僅填補了我國大規模長時儲能技術的空白,更承載着國資央企的使命擔當。
當第一度“空氣發電”併入電網的那一刻,中國將在世界能源轉型的浪潮中,寫下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李莎莎 楊曉波 韓 銀 圖片|馬俊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