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1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解統強
曾經的沙珠玉,無珠無玉只有沙。塔拉灘邊緣的沙珠玉鄉是青海省共和盆地一個普通的鄉村,20世紀70年代,農林專家就以沙珠玉為據點,開啟了塔拉灘防沙治沙的漫漫征程,荒漠變綠洲的傳奇故事在這片土地上續寫。
車駛過沙珠玉鄉的鄉間小路,風突然改了性子。5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塔拉灘,不曾見到能掀起沙粒、打得臉疼的黃風,只聽得路兩旁的楊樹葉沙沙作響。

圖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未建光伏電站時的樣子。(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挺拔的楊樹還守護着上百萬塊光伏板組成的600平方公里園區,這裡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産業園區之一。如果從萬米高空俯瞰,塔拉灘的藍色或許和青海湖一樣遼闊、壯美。
塔拉灘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距離青海湖約60公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每年有近兩個月時間刮着8級以上的大風,風裹挾着沙石以每年十幾米的速度吞噬着農田與草原。
翻看歷史照片,作為一名在這片高原上生長、工作的記者,還是會被塔拉灘曾經的貧瘠與荒涼所震撼。塔拉,在蒙古語中意為“廣袤的草原”,而在2011年之前,這裡卻和草原二字相去甚遠。
一位林草部門退休的採訪對象告訴我,在當時人們眼中,塔拉灘就是荒涼、危險的代名詞。這裡海拔近3000米,高寒乾旱,植被稀疏,只有零星的枯草點綴在茫茫黃沙之中。強風肆虐,連石頭都會被吹得翻滾,遑論草木生長。工作出差行至此處,沒有補給,沒有服務區,如果車輛出現故障,後果將不堪設想。
“平沙莽莽黃入天”,唐代詩人岑參曾用筆觸這樣描繪西域荒漠的景象,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一片混沌的景致,曾經的塔拉灘便是詩句中的模樣。

圖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未建光伏電站時的樣子。(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文字跨越時空,訴説着相似的場景。不同的是,如今的塔拉灘已然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另一幅景象。光伏板下每年都會冒出新鮮的苜蓿;鬱鬱蔥蔥的松樹、楊樹幾乎覆蓋在每一條公路兩旁;羊兒在光伏板下或食草休憩,或奔跑追逐……
從小在這裡長大的牧民葉多,如今成了塔拉灘光伏園區的羊倌。“以前趕羊要走十幾公里才能見到枯草。”2021年7月,初見葉多時,陽光直直灑在他黢黑的臉頰上,真誠卻略顯緊張地向我訴説着,那時的塔拉灘,風是帶刃的,刮過光禿禿的地皮,把牧民的希望刮得四散。
風的轉向,發生在2012年。當新能源規劃順着風的軌跡落到了塔拉灘,豐富的光照資源,成了塔拉灘推進新能源建設最大的優勢。機械轟鳴,車輛穿行,塔拉灘上的光伏建設熱潮,在風沙最盛的季節開始了。
“那時候,這裡連棵遮陰的樹都見不到,風一刮,沙子能灌進領口、鑽進眼睛。”“最怕的就是遇到沙塵暴,沒處躲,還怕光伏組件被風刮走。”……
戰風沙、鬥烈日,一批批建設者從全國各地來到塔拉灘,誓將這片荒灘變成光伏藍海。短短10多年,一座千萬千瓦級、超60家企業入駐的太陽能發電園區在塔拉灘上拔地而起。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電站內活動(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風漸漸成了新能源建設的“幫手”。它吹走光伏板陣上空的積雲,讓年均3000小時的日照能穩穩落在板面上。光伏板帶來了電流,也在重塑塔拉灘的生態。
光伏板陣形成的物理屏障使風速降低,地表水分蒸發量大幅減少。如果在夏日走進塔拉灘的光伏園區,你會驚喜地發現,光伏板下的土壤大多已被青草覆蓋,微風從光伏板間鑽過,鮮有往日的沙響,而是帶着青草的芬芳。
草,對於常年遭風沙侵蝕的塔拉灘來説,如同沙漠裏的水一樣珍貴。環境改善後,塔拉灘的草越長越密,過膝的牧草遮擋光伏板影響發電,秋冬枯草還暗藏火災隱患。以前因為土地貧瘠、環境惡劣,許多牧民背井離鄉,現在反倒爭着回來放牧。
和葉多一樣,越來越多的牧民改變過去“逐水草而居”的放牧模式,加入“板下牧羊”的行列,光伏園區成了好牧場。
綠草如茵接天涯,牛羊成群映彩霞。每年6月至10月,塔拉灘周邊牧民的羊群都可以免費進入光伏園區吃草,羊群在光伏板下活動,排泄的糞便成為草場的天然肥料,促進板下植被健康生長,形成良好生態循環。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電站內活動(資料照片)。受訪者供圖
塔拉灘變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光又回到了這裡。如今,塔拉灘已建成32個光伏生態牧場和56個集中放牧點,年養殖光伏羊2萬隻以上,輻射帶動18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持續增收。
“通過養‘光伏羊’,我們家每年收入近10萬元。”葉多説,從風中找草的焦慮,到板下吃草的悠然,羊群的成活率高了,塔拉灘牧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塔拉灘的發展日新月異,每次來採訪,都給我點出新選題。昨日還裸露的灘塗一角,今晨便綴滿新立的光伏板。暮色漫過塔拉灘時,牧民新村的燈火又比往日多亮了幾盞。
站在塔拉灘,眼不見玉,但滿眼皆是玉的翠綠、碧綠、蔥綠:134公里防風林帶順着風的方向延伸,百萬株固沙苗木在風裏扎根;38萬畝荒漠化土地成了綠洲,牧草成了牧民口袋裏的“玉如意”;光伏板鋪在草原上,股股綠電順着電線匯入全國電網……
塔拉灘的沙,終究在風的推動下變成了“玉”,變成了生態的碧玉,産業的寶玉,牧民生活的暖玉。
塔拉灘的風還在吹,從過去的“沙礫風”到如今的“新能源風”。
而這風,還將繼續吹,把塔拉灘的故事吹向更遠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