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築路開路到綠色發展,格爾木繪就高原文明新圖景-新華網
新聞
2025 11/05 17:59:30
來源:新華網

從築路開路到綠色發展,格爾木繪就高原文明新圖景

字體:

新華網西寧11月5日電(魚昊)70多年前,慕生忠將軍率築路大軍挺進荒原,在黃沙漫卷處紮下第一頂帳篷,種下第一批樹木——它不僅是格爾木作為城市的地理起點,更如同一座精神燈塔,照亮了這座因路而生、因綠而興的高原新城。

格爾木市將軍樓公園。新華網 魚昊 攝

11月4日,2025“民族團結聚力 紅色文化鑄魂”解碼城市文明新圖景主題採訪團走進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將軍樓公園,70多年前那的光榮征程一一浮現。

在將軍樓公園,高聳的天路紀念塔,無聲訴説着1954年的那個奇蹟。1954年,慕生忠將軍帶領軍民,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鋼鐵意志,僅用7個月零4天,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全長1347公里的青藏公路。

將軍樓 新華網 魚昊 攝

園內復原的築路場景、斑駁的歷史文物,特別是象徵着城市源起的“望柳莊”故事,讓“兩路”精神變得更加具象化。“青藏公路沿線的許多地名,都是慕生忠將軍親自起的。總隊指揮部駐紮在格爾木後,慕生忠組織築路員工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西寧運來幾車柳樹枝,在格爾木河兩岸四處栽插,並給它起名‘望柳莊’”。將軍樓公園講解員許重玉介紹道。

作為格爾木市面向公眾開放的城市宣傳窗口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將軍樓公園面向黨員幹部、青少年、社會大眾,打造學習黨史知識、繼承革命傳統的重要課堂,同時這裡也成為舉辦群眾性紀念與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年接待人數10萬人次以上。

採訪團在青藏公路紀念館參觀。新華網 魚昊 攝

一代代格爾木人在“兩路”精神的滋養下,將昔日“地上不長草”的戈壁灘,鍛造成青海西部經濟重鎮。如今,在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還有一批長江源頭搬遷至此的格爾木“新市民”,也不斷扎根,向上生長,繪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樣本。

長江源村原處於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山鎮沱沱河地區。2004年,為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6個牧業村的牧民走下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雪山,告別世代放牧的草原,從沱沱河地區搬遷至格爾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點,也就是現如今的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長江源村總佔地面積為525畝,於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

漫步長江源村,藏式新居整潔亮麗,村史館內“放下牧鞭、端起生態碗”的變遷故事令人動容。長江源村黨支部書記扎西達娃介紹,依託生態優勢和青藏線區位,村裏發展起有機畜牧、民族手工藝和生態旅游,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達3.71萬元。

採訪團在長江源村村史館參觀。新華網 魚昊 攝

近年來,長江源村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族團結示範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青海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一棵“將軍樹”,紮下了一座城不屈的精神根基。漫步在今日的格爾木,將軍樓公園的蒼松翠柏與長江源村的盎然生機交相輝映。從“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到“處處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格爾木在戈壁深處寫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注腳,更以“兩路”精神為魂、以生態優先為筆,擘畫出一座現代文明城市的新模樣。(完)

【糾錯】 【責任編輯: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