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匠人的銀針挑起五彩絲線,牦牛絨在織機上舒展成河,一幅幅象徵吉祥的“八寶圖”在布料上漸次綻放——這些傳承千年的藏族服飾技藝,在金融活水的精準滴灌下,正煥發出蓬勃的時代生機。

一針一線,穿在身上的非遺“活化石”
行走青藏高原,藏族服飾是最靈動的文明符號:紅如火焰映照生命熱情,黃似陽光彰顯尊貴,藍若蒼穹沉澱智慧底蘊;襟前盛放的蓮花象徵純凈,袖口纏繞的祥雲寄託祝福,腰間鑲嵌的綠松石訴説古老傳説。這些由牦牛絨、羊毛、獸皮編織的霓裳,不僅承載着高寒環境的生存智慧,更以繁複刺繡、寶石鑲嵌、氆氌編織等工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
金融破冰,紓困原料困局
非遺傳承之路並非坦途。對玉樹諾布嶺民族服飾有限公司而言,昂貴的原材料曾是扼住發展的“繩索”——牦牛絨、絲綢等原料需現金採購,而産品生産周期長達數月,資金鏈緊繃成為常態。
“轉型需要底氣,但收購原料動輒百萬元投入,讓我們舉步維艱。”省人大代表、企業創始人巴德江才感慨道。面對資金壓力,郵儲銀行玉樹州支行迅速響應企業需求,依託“極速貸”抵押産品開通綠色通道。自2018年起連續多輪授信支持,貸款資金專項用於原材料採購,高效抵押流程讓企業徹底告別“等米下鍋”困境。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貸款均如期償還,銀企互信持續深化。

傳統紋樣“繡”出現代爆款
有了金融支撐,諾布嶺的創新步伐愈發矯健。在堅守藏袍、邦典等傳統服飾製作的同時,設計師將祥雲紋、蓮花圖騰巧妙移植到手提包、圍巾等現代單品中。一款融合藏式鑲邊與都市剪裁的羊絨披肩,在國內非遺節亮相後訂單激增;印有簡化“吉祥結”圖案的帆布包,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流配飾。
如今企業僅藏族服飾的年收入突破700萬元,産品覆蓋西藏、四川、青海全藏區,更在成都、西寧、西藏等地展會斬獲口碑。200余名農牧民變身産業工人,其中禪古村婦女卓瑪輕撫織機笑道:“以前放牧年收入不到萬元,現在縫製服飾每月賺幾千元,還能照顧孩子上學。”

從“一人企業”到“萬家燈火”
作為2016年全國個體工商戶代表,企業始終將社會責任視為血脈基因:每年投入60-70萬元資助當地學校,為牧區兒童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常年對口幫扶禪古村,免費提供原料設備,包銷該村生産的服飾,帶動整村集體經濟發展;創辦民族服飾培訓學校,年均培養6000名學員,優秀畢業生直接吸納就業。
在青海,郵儲銀行更將“普惠城鄉”使命融入高原基因——通過專屬非遺貸款、無抵押信用貸、藏語手機銀行等創新,讓金融活水穿透雪山草甸,潤澤文化根脈。

“郵儲銀行懂非遺的珍貴,看到了我們手藝的價值!”企業負責人巴德江才舉起新設計的唐卡紋樣手提包,身後縫紉車間轟鳴不絕——工人們正趕制的,正是即將發往成都、西寧的“出圈爆款”。當信貸資金化作絲線上的五彩經緯,這條“布”凡之路,已讓千年藏繡從高原作坊“貸”向全國展&,真正實現破圈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