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畔的“生態答卷”——循化縣探索建立“五項機制” 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線觀察-新華網
新聞
2024 12/09 10:43:42
來源:青海日報

黃河之畔的“生態答卷”——循化縣探索建立“五項機制” 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線觀察

字體:

  黃河蜿蜒流淌,奔騰不息,流經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域90多公里,孕育出這片土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魅力。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循化縣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業種植等産業,實現生態利民惠民為民。

  然而,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黃河沿岸城鄉垃圾污水問題逐漸凸顯,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間的關係,成為循化縣面臨的重要課題。面對挑戰,循化縣主動出擊,積極探索建立全程考核評價、建築垃圾管理、生活垃圾清運、農村污水治理、環保宣傳動員“五項機制”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補短板、強弱項、提質效、保成效,以創新舉措繪就全新“生態答卷”,以高水平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黃河沿岸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發展畫卷。

  抓垃圾管理“牛鼻子”,築牢“綠色屏障”

  進入寒冬,天氣漸冷。12月3日,在循化縣積石鎮街頭,光禿禿的樹枝在寒風中略顯蕭瑟,垃圾收運車依舊如往常一樣,沿着固定路線緩緩行駛,隨着熟悉的音樂響起,街道兩旁的商戶紛紛出來倒垃圾。

  在南環路撒佳苑農家菜門口,環衛工李加才旦熟練地將等待收集的生活垃圾有序放上垃圾車。隨着垃圾被清運,街旁路面迅速恢復了乾淨整潔。

  垃圾車司機楊七十五説:“我們每天都會按時運送縣城的生活垃圾,一天要跑五六趟,確保所有垃圾都能被及時清運到第二垃圾填埋場。”

  在楊七十五指引下,記者來到位於積石鎮河北村的循化縣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這裡主要擔負循化縣城以及積石、街子、文都、清水等鄉鎮全部生活垃圾的處理填埋。

  一車車垃圾被運送到這裡有序填埋,填埋場負責人黎璋介紹:“在縣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場庫滿停運後,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於2018年正式啟動運行,現在每天要處理70至80噸城鄉生活垃圾。”

  “垃圾處理雖然看似不起眼,卻是關乎民生的關鍵所在,也是黃河大保護和生態環保的重大政治任務。”循化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李曉明感慨地説,目前循化縣水地空環境得到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改善,背後離不開“五項機制”的強力“護航”。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今年循化縣探索建立了全程考核評價、建築垃圾管理、生活垃圾清運、農村污水治理、環保宣傳動員為內容的“五項機制”,推動生態環保向深裏走往實裏走。

  李曉明補充到:“我們組建了一支由120余名環衛工組成的保潔隊伍,負責全縣道路、河道、公共場所等的垃圾清理和環境維護工作。並且通過‘網格化’管理模式,進一步強化垃圾清掃保潔。同時,通過落實‘門前三包’制度,引導群眾常態化開展‘三清三改’,持續消除衞生盲區,讓垃圾‘無死角’。”

  在整治建築垃圾方面,循化縣同樣不遺餘力。秉持建機制、強監管、嚴執法相結合的原則,循化縣定期開展多部門聯合整治執法行動,全面提升城市建築垃圾規範化管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一方面不斷規範建築垃圾運輸市場,強化城管、住建部門的行業監管,集中處理建築垃圾混堆亂放問題;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在主城區設立一處建築垃圾臨時堆存點,在各鄉鎮劃定一處集中堆放處,有效整治建築垃圾處置亂象。此外,還積極謀劃建築垃圾再生利用項目,以減少環境污染。

  作為牽動“五項機制”的關鍵環節,生活垃圾清運和建築垃圾管理機制只是“五項機制”中的兩項內容。也正是兩項機制的有效運行,使得當地成功實現生活垃圾日産日清、建築垃圾規範處置,城鄉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為黃河沿岸生態構築起一道堅固的“綠色屏障”。

  建污水處理“矩陣”,守護黃河水質

  今年以來,循化縣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以“五項機制”為核心,紮實推進黃河沿岸城鄉垃圾污水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全面整治城鄉生活污水領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切實改善黃河沿岸生態環境質量。

  走進循化縣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道路右側的滲濾液處理設施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處理機房內,只見工作人員馬青明正專注地檢查各項儀器運行狀況。“今年我們正式建設填埋場滲濾液(垃圾産生的污水)處理設施,將填埋場的垃圾廢水有效收集處理,滲濾液達標後再進行排放,以此減少對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風險。”馬青明説。

  來到出水口,馬青明打開水龍頭,將處理後的水接入礦泉水瓶中,瓶中水質清澈見底。他自信地説:“經過多級過濾和除色除味處理,原本流入的‘黑水’都變成了透明乾淨的水。”

  馬青明指着電磁流量計上的數字笑着説:“自10月份整套處理設施試運行以來,目前已經實現了314m3垃圾廢水的無污染處理,處理後的水全部用於綠化灌溉,實現了廢水處理再利用。”

  垃圾廢水治理是循化縣“五項機制”中的又一重要內容,循化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韓顏琴告訴記者,通過建立農村污水治理機制,按照“科學規劃、綠色發展、先易後難、梯次推進”原則,穩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成功將53個村納入污水管網,污水收集率達到34.4%,位居海東市首位。

  在剛完成擴容改造的循化縣污水處理廠,處理池內機器轟鳴、水聲陣陣,污水經過一道道處理工序,在達到國家一級A標後實現有序排放。

  韓顏琴説:“污水處理廠從2015年開始正常運營,在經歷兩次提標、擴建項目後,處理規模由每天0.5萬噸提升至每天2萬噸,通過不斷優化處理工藝,逐步提高污水處理水平,目前循化縣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輻射的村鎮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4%以上。”

  目前,循化縣沿黃河岸邊共建有3個大型污水處理廠,加上各鄉鎮13個村級污水處理矩陣,構建起一張覆蓋城鄉的污水處理網絡,有力推動了城鄉污水治理有序開展。

  同時,循化縣還積極實施鄉鎮污水管網改造、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等項目,發揮農村污水治理機制引領作用,系統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河道長效監管,極大改善周邊水體環境,高質效保護黃河流域水質和城鄉生態環境,強化統一治理,推動縣域生態環境長效監管,讓黃河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

 考核宣傳齊“發力”,助力綠色騰飛

  空氣質量優良率從2016年的65.8%升至92.8%;黃河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城鎮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90%以上;累計完成國土綠化305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0.1%……循化縣遞交出的這份亮麗生態答卷,離不開科學有效機制的強力支撐。

  全程考核評價機制是“五項機制”的“龍頭”,發揮着“指揮棒”的關鍵作用,從管理、調度、評價全過程落實高質量考核評價,構建起從縣到各部門再到鄉村的立體式管理網絡,有力推動形成權責明確、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工作格局。

  為確保各項機制能夠落地生根,循化縣專門成立了由上及下的工作領導小組,實行村幹部、村級保潔員、生態管護員“首問責任”制度,制定並實行日常考核與績效工作挂鉤的管理辦法,打通基層環境治理“最後一公里”,明確基層一線人員的崗位職責,全面曝光典型環境問題案例。

  與此同時,循化縣加大生態環保宣傳力度,建立環保宣傳動員機制,健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長效機制,積極動員引導廣大群眾成為生態環保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受益者。

  此外,通過組建義務監督隊、開展主題黨日、劃分黨員責任區等方式,充分動員基層組織力量,激發全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主動意識,有力推動集鎮環境治理工作,形成幹群齊心協力的良好局面。

  全程考核評價的剛性約束與環保宣傳動員的柔性引導“雙翼齊飛”,進一步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質增效。如今,循化縣探索建立的“五項機制”正持續推動生態環保走深走實,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勇擔黃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重任,共同守護母親河生態健康。

  在“五項機制”有力推動下,循化縣紮實推進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目前已全面整改完成40件信訪案件,剩餘4個個性問題正在有序整改中。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循化縣委書記曹良泰&&:“我們始終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升到事關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將縣域內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水環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高水平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百姓充分享受綠色生態帶來的舒適生活。”

  城,伴河而生,因河而興,河流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循化縣地處黃河上游,對保障下游居民用水質量,提升黃河流域水資源環境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此,我們從全域進行謀劃,堅持水裏問題岸上治、岸上問題綜合治,全力打好黃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組合拳,確保‘河清海晏’,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循化力量。”曹良泰堅定地説,水與城共生共榮,治水一頭連着生態環境,一頭連着美好生活。在未來的發展征程中,循化縣將繼續深化“五項機制”,沿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奮勇前行,讓黃河之畔的這片土地綻放出更加耀眼的生態光芒。(記者 謝夢茹 陳 俊)

【糾錯】 【責任編輯: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