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煥發電解鋁“第二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一線報道-新華網
新聞
2024 11/09 10:30:57
來源:青海日報

以“綠”煥發電解鋁“第二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一線報道

字體: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鋁包。記者 劉娟娟 攝

  金秋十月,記者走進位於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的青海百河鋁業有限責任公司,映入眼簾的是兩座白色的高塔矗立在電解車間旁,煙囪中冒出滾滾白煙。其實,這看似簡單的“白煙”,背後的奧秘有很多,它是經過環保處理後的煙氣攜帶大量水蒸氣形成的。

  “我們的電解鋁煙氣脫硫項目1#脫硫系統(南廠二系列)已順利接駁通煙,並通過生産調試,目前系統運行穩定,排放指標達到超低排放要求,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百河鋁業公司凈化車間副主任魏生貴介紹,“我們計劃在南廠區兩個電解系列配套建設兩套煙氣脫硫系統,在北廠區電解系列建設一套煙氣脫硫系統,公共輔助系統南廠區兩套系統共用,北廠區獨立配置。”

  據了解,該項目採用國內最先進的廢水零排技術、石灰石—石膏濕法工藝(FGD)和噴淋塔技術。項目在現有的脫氟凈化系統基礎上新增脫硫裝置,可實現二次廢水零污染、煙氣中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將小於35毫克/立方米,顆粒物排放濃度小於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累計減排5000余噸,顆粒物年累計減排1000余噸。同時,系統中所有設備冷卻水、凝結水均可回收利用,並且通過設置廢水反滲透濃縮減量+MVR結晶工藝裝置,實現了廢水的零排放,達到企業清潔綠色生産的目的。

  在百河鋁業公司脫硫系統控制室內,通過一面超大顯示屏便可看到煙氣溫度、二氧化硫濃度、標杆流量、煙氣含氧量等實時數據。“在這裡可集中監控生産工藝參數、環保監控指標等數據,有效整合資源、提升效率。”魏生貴説。

  經過10余天設備試運行監測,二氧化硫濃度穩定在5—35毫克/立方米、顆粒物濃度穩定在1—5毫克/立方米,氟化物濃度穩定在0.3毫克/立方米以下,關鍵指標優於超低排放指標。

  隸屬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百河鋁業是目前青海省最大的單體電解鋁生産企業,擁有70萬噸的電解鋁産能。電解煙氣脫硫項目完成後,百河鋁業將成為青海省首家達到超低排放的電解鋁企業,這是百河鋁業公司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低碳環保的具體行動。

  近年來,隨着供給側改革+“雙碳”目標和電解行業階梯電價的實施,意味着電解鋁行業唯有走新路子,才能實現新發展。百河鋁業公司積極探索實踐“鋁業+光伏”新模式,實現了從“煤電鋁”到“綠電鋁”轉化,成為青海省第一家實現分佈式光伏全容量並網的電解鋁企業。

  那麼,什麼是“綠鋁”?採用清潔能源、推動清潔生産、碳足跡可追溯。換言之,企業若能拿到“綠鋁”碳標籤,意味着鋁産品生産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會大大降低。百河鋁業公司生産主要以清潔能源為主,年總用電量約93億千瓦時,其中綠電使用佔比達79%,總用電量佔青海省用電量的9.16%。

  “在15棟廠房屋頂、2塊空地、2個停車場車棚共19.44萬平方米的區域,建設18.3兆瓦分佈式光伏項目,其設計年均發電量約2400萬千瓦時,每年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站在鋪設了光伏面板的廠區空地前,百河鋁業公司生産管理部副主任謝祿説,這已與傳統鋁型材企業的生産環境有着“天壤之別”,廠區空地、廠房屋頂、停車場等區域,都在為百河的鋁業注入“綠電”。

  對於百河鋁業公司而言,鋁業變“綠業”,遠遠不止如此。除了光伏賦能,百河鋁業公司一方面全力推進電解槽燃氣焙燒、全石墨化(石墨質)陰極電解槽技術探索實踐,為後續推廣最優節能技術提供可靠依據;另一方面,完成新鮮氧化鋁溜槽輸送項目,提升氧化鋁輸送效率,降低空壓機動力電耗,如期實現年節電量2063萬kWh的目標。

  在電解三車間裏,幾十台電解槽正將氧化鋁粉末電解成符合純度要求的鋁液。隨着多功能天車在技術工人的操控下緩緩滑行,一個個外形酷似茶壺、裝滿鋁液的巨大鋁包被高高吊起,運送到電解槽旁,裝滿鋁液後運出電解車間,送往下游的鑄造加工企業。

  “贏得綠色轉型的主動權需要技術賦能。公司紮實推進以‘雙創四對標’為核心的精益管理,全員改善提案人均達到1.2件/年,累計獲得實用型專利68項,科技成果5項……”説到科技創新,百河鋁業公司電解三車間主任程安軍侃侃而談。

  向“綠”而行,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百河鋁業公司轉型發展的方向。百河鋁業公司在治理廢氣、節能降耗等方面的戰役始終是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着……如今,百河鋁業公司“BHL”牌鋁錠為上海期貨交易品牌,通過了“四標體系”認證,取得了“碳足跡”“綠電鋁”“EPD”認證,獲得了“綠電生産”標識,成功加入國家級綠色工廠序列,成為省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追“新”逐“綠”,百河鋁業為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寫下生動注腳。百河鋁業公司黨委書記兼執行董事長高峰&&,如今的百河鋁業,邁出深入踐行“綠色冶煉産業引領者”的堅實步伐,正在對市場進行縱向深耕、橫向拓展,不斷探索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破局之道。(記者 王菲菲 劉娟娟)

【糾錯】 【責任編輯:魚昊】